
【摘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與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或藝術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過程。面對我國高中音樂教育階段基本普及的新形勢,教育部重新修訂了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本文將與2003年實驗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對比分析,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我國高中音樂教育階段基本普及的新變化。
【關鍵詞】“新課標”;對比;變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面對我國高中教育階段基本普及的新形勢,在2003年實驗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教育部重新修訂了最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的定位,凝練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優化了內容結構,增強了可操作性。與2003年實驗版相比注入了很多新的思想、理念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研讀和掌握。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
與2003年實驗版對比來看,“新課標”最重要、最突出的新理念是提出了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即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是通過音樂課程教學形成的具有音樂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音樂核心素養是依據學習音樂的方式或路徑提出的,感知、表現、文化三個關鍵詞,體現了音樂學科育人的關鍵和價值,明確了教學重點和指向。審美感知對音樂藝術的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具有更加深入的感悟、理解和把握。雕塑家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陶冶情操、涵養美感是至關重要的。音樂感知力的加強和培養是審美感知素養培育的教學基礎,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將藝術表現作為音樂核心素養,正好為學生參與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搭建了實踐平臺。學生在欣賞、學習中把握規律,感受音樂的樂趣,并在特定的藝術表現情境中,豐富情感,激發想象力,發揮創造力,培養學生自信心,獲得成就感,促進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人際交往和團結協作能力。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不同的時代、民族、地域都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產生,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對特定的時代、社會和文化的理解,反應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特色和產物。將文化理解作為普通高中音樂核心素養,通過音樂課程教學,讓學生感知音樂藝術的文化內涵,理解音樂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熱愛傳統音樂,尊重世界文化多元化。
與實驗版相比,“新課標”還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分別從學業質量內涵、學業質量水平、學業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系三方面展開。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是依據必修課程與選擇性必修課程模塊中的內容標準以及高中生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特點所設定的具體質量指標,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在模塊學習中的具體表現。學業質量的設置明晰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階段及其具體特征;是教師選擇課程資源,設計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重要參照;也為各級各類考試和評價研制具體的考試提綱提供了準確的理論框架和水平依據。
二、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變化
“新課標”在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上較實驗版改革較大,由原有的四個基本理念變化為六個基本理念,只保留了“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這一個理念,提出了五個全新的基本理念。在原有的理念上,新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標準,關注美育的功能及情感體驗,還強調在普通高中開展音樂教育時更加關注課程選擇、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的多樣性,使普通高中音樂課堂更具有針對性,目標維度更具體。
“新課標”將2003年實驗版的課程目標三維合一,更加重視價值觀情感的體現。依據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以及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以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為導向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課程目標也進一步優化,學生能認知音樂的音響特征和文化背景,提升審美感知能力;學生樂于參與音樂實踐,提升音樂表現技能,能編創小型音樂作品,在集體表演中展現協作能力;學生能認知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格特征,熟悉民族音樂風格內涵及成果,增強民族自豪感,有尊重文化多樣性的人文情懷。
“新課標”在實驗版課程思路的基礎上重新編寫了課程結構,依據音樂實踐活動、各類學科綜合等將課程結構分為三類:必修(六個模塊)、選擇性必修(六個模塊)和選修。將實驗版必修課中創作改為音樂編創,新增了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其中選擇性必修課程包含合唱、合奏、舞蹈表演等六個模塊,而選修課程則由學校結合辦學理念、學業發展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等開設。學生可自主選擇學習,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無論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均從選課與學分上給出明確的規劃,使教學實施有了更加明確的標準和選擇。
“新課標”與實驗版相比還新增了評價目的,評價原則、音樂評價內容發生改變,由原先的對學生與教師的評價改成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依據評價內容更加具體化,從等級、方式、形式、時間等維度實施學業水平考試,對高考命題范圍與要求也作出了細致的規定。
三、新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新課標”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首先,新課標所規定的課程教學過于緊密,教師難有發揮的空間。高中學習階段是學生精神最為高度緊張的一個時期,也是學生青春期的最后階段,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有很好調節學生情緒的作用。教師應當在課標規定之余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學生喜歡的音樂以及創編活動等,提高學習興致,緩解學習壓力。
部分課程難以實施。此次課標將音樂基礎課程的六個必修模塊和拓展課程的六個選擇性必修模塊,全部設計為學生自選課程,并將課外藝術實踐活動納入課程管理,這些都給學校管理和教師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變化和挑戰。作為學校管理者和音樂教師,應當按照課標要求開足開齊課程,讓學生有的選、有的學。可是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很多課程及要求難以實現。
“走班制”為教學管理、教室使用分配帶來困難。必修、選擇性必修課程的交叉開課,多課頭的同時開課,以及學生多樣化的自主選課,打亂了行政班的跨班跨年級的組班形式,因此在教學管理上、教室使用分配上,以及專業教師的調配等方面難以配適。
四、結語
總之,與2003年實驗版相比“新課標”注入了很多新的思想、理念和內容。它的修訂也進一步的明確了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的定位,重新吸收了課程研究領域的新思想,凝練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優化了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促進了高中音樂教育的多元化,課程結構的設定也更加具體,為教學實施提供了多種選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03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陳培剛.從“雙基”“三維”到“核心素養”——我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重大變化及其影響[J].人民音樂,2018.
作者簡介:李樂(1995—),女,漢族,甘肅隴西縣,天水師范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音樂舞蹈學院,學科教學(音樂),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