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互聯網高度普及,青少年群體作為網絡的主要群體,在享受網絡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重視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工作。在此種工作背景之下,重視青少年群體的網絡隱私保護,構建良好的生活環境,為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是網絡隱私保護的重點內容。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相關內容,研究了法律保護的對策與手段。
關鍵詞:青少年群體;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090-02
作者簡介:劉小宏(1966-),男,漢族,江蘇靖江人,本科,江蘇百川通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法律實務。
在網絡環境中,青少年群體因為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足夠的自我權益保護意識,在網絡環境中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成為網絡犯罪的侵害對象,導致信息被濫用等問題的出現,而構建完善的青少年隱私權保護系統,進而為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構建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正確的定位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概念與權利范圍,可以了解青少年網絡隱私權被侵害的具體狀況與特征,有利于青少年隱私權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網絡隱私權的概念
在民法中隱私權就是個人保護隱私的人格權利,其主要就是個人信息保密、通信秘密以及自由支配權、生活安寧四項權利內容。網絡隱私權的主要概念就是根據法律要求保護人人在網絡的個人信息以及生活安寧的權利,避免受到他人的侵犯與利用,禁止在網絡環境中泄露個人信息等等。網絡隱私權是網絡環境中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重要體現。
(二)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權利范圍
網絡活動中網絡隱私權會受到各項法律的保護,其主要具體如下:
第一,信息使用選擇權。在互聯網時代,青少年是應用網絡的主要群體,在網絡上具有選擇是否應用自己信息的權利。例如,青少年在網絡上下載視頻的過程中,要注冊成為會員,在注冊與不注冊過程中青少年具有一定的選擇權,用戶也權利是否應用相關信息內容。
第二,信息知悉權。青少年在網絡環境中提供信息的過程中有權利了解這些信息的具體應用狀況。
第三,信息控制權。網絡用戶在提供網站的個人信息之后有對信息內容補充、完善的基本權利。
2017年3月,在國內某知名直播平臺被爆出現了大量的全國各地學校的教師直播,在此平臺的“教育”專欄分類之下共有159個直播間,涉及不同省份的多家幼兒園、中小學以及教育培訓機構等等。這些直播涉及的覆蓋區域范圍廣泛、瀏覽量大。此事件引發了央視等多家媒體的跟蹤報道,青少年網絡隱私問題逐漸凸顯。也有一些案例涉及到教育主觀部門以及企業合作,主要就是通過推廣學籍管理、健康管理軟件等方式,在這些軟件上提交了學籍號、學校班級、身份證號以及戶口所在地、個人家庭住址等詳細的基本信息內容,這些信息也暴露了孩子及家庭隱私泄露等相關問題,受到家長的普遍質疑。青少年絡隱私權保護是在信息化建設與發展中較為關鍵的內容,是保護我國公民隱私權的重要環節與內容。在整體上來說,我國青少年網絡隱私權保護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勢必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分析總結我國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現狀,可以發現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受商業化因素的侵害
商業侵害是新階段網絡隱私權侵犯的主要目的,青少年網絡隱私權保護也受到此點因素的影響。在網絡時代,電子商務、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都在不斷的發展,人們在此種環境中會在無意識的過程中泄露自己的姓名、手機以及通訊地址、身份賬號等信息內容;也有的青少年在網頁瀏覽的過程中會留下用戶登陸的痕跡信息,這些信息就會成為商家用戶進行客戶分析的主要信息,一些商家就會通過此種信息組織開展各種商業活動;如果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就會出現侵害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等相關問題,嚴重的威脅了青少年的網絡隱私權利。
(二)個人隱私受到侵害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廣泛發展。在此種環境中,保護個人信息越來越重要。隨著各種新媒體產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雖然為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條件,為青少年的學習與交流互動帶來了有效的支持,在根本上拉進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但是在此種環境中個人隱私暴露問題也逐漸凸顯。因為多數青少年缺乏自我國保護意識以及防范意識,在移動互聯網社交中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的出現,嚴重的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存在個人數據信息被侵害的問題
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中,黑客、網絡病毒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攻擊個人的網站以及電腦,竊取個人信息以及資料,導致個人信息被侵害等相關問題的出現。
(四)青少年網絡隱私權被侵害特征
在整體上來說,我國青少年網絡隱私權被侵害具有涵蓋內容豐富、隱性特征顯著以及主體權利弱化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導致了青少年網絡隱私權保護較為困難。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也就是在19歲之下的網民約有1.7億,是總網民人數的四分之一。在此種背景之下,如何保護青少年網民的隱私權是較為關鍵的內容。在整體上來說,在我國并沒有完善的法律條款保護青少年的網絡隱私權,雖然在《憲法》中會涉及到相關內容,但是沒有對細節內容進行劃分,給一些不法分子違法犯罪帶來一定的空子,為了在根本上保護我國青少年絡隱私權,就要根據現有狀況與問題,完善相關法律內容。
(一)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立法工作
在移動通信、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中,我國青少年的網絡隱私權相關法律無法有效推進,而根據我國國情以及實際狀況,要制定合理的法律保護對策與手段,在根本上保障青少年的網絡隱私權利,降低各種因素對青少年個人信息造成的安全威脅與隱患。
在構建網絡隱私權制度過程中,要在法律層次上進行規范分析,不僅僅要優化國家建設,分析網絡發展與青少年隱私權的內在聯系,就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切實保護青少年的網絡信息安全性。對此,在《民法》修訂時,要根據實際狀況適當的增添公民網絡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條文與信息內容,要明確青少年網絡侵權保護的相關規定與內容,充分的明確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具體定義、范圍等等內容,要細化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要求與原則,在根本上提升對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進而為青少年今后的發展構建良好的網絡空間范圍。
(二)對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相關法律體系進行完善
在《憲法》的法律文案中涉及了一些關于公民隱私權保護的相關內容,但是并沒與對其進行細化分析,在整體上來說較為零散,缺乏完整性,這樣就會直接的制約我國青少年網絡隱私權保護工作的開展。對此,國家要重視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根據實際狀況制定完善的青少年網絡隱私權保護系統,要強化管理,加強對不法分子、違法商家的懲罰力度,進而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為我國網絡隱私權的立法建設與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完善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相關法律體系,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接觸各種不良信息,也可以在根本上保障青少年群體的網絡合法權益,其主要包括了的四個方面:
第一,避免青少年群體受到網絡違法。有害信息的傷害與影響,有效的控制暴力、色情等信息對青少年群體的侵蝕與影響。第二,可以避免青少年群體,特別是未成年群體接觸各種不良信息,避免一些低俗、炫富、個人享樂主義影響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念;第三,要保護青少年群體的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性;第四,避免青少年群體沉迷與網絡。
為了切實做到這4大塊內容,在根本上保護青少年群體網絡隱私權,政府部門以及相關責任職能部門就要凸顯自身的監管責任;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也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各個方面均要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
對此,在實踐中政府部門以及企業要明確保護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重要性,要通過各項規定、后臺監測等方式加強監督管理,在立法、行業政策的支持之下,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進而為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空間。
(三)對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進行有效提升
青少年隱私權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僅僅是單純的在法律上規范就可以杜絕各種隱患問題的。要想有效的杜絕各種對青少年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就要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保護以及防范意識,要提升對青少年的保護工作的重視,避免因為青少年自身因素而造成各種違法、不道德問題的出現,進而在根本上保護青少年的個人隱私安全。
同時,要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學校、家庭等不同領域的共同努力,重視青少年的網絡隱私權保護宣傳教育,強化法制宣傳以及教育,讓青少年群體充分的認識隱私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隱私保護觀念,讓青少年群體了解潛在的隱私危險問題,使得青少年群體可以通過法律法規以及自我保護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識,避免隱私泄露等問題的出現。
(四)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借鑒發達國家的網絡隱私保護經驗
現階段,在美國已經針對網絡隱私權問題制定了相關法律文件。我國在青少年隱私權的保護過程中也要充分的借鑒這些優秀的經驗,綜合我國實際狀況,制定完整的、系統的網絡隱私權保護對策與手段。
根據青少年群體的特征,構建網絡隱私保護的相關機構,要對青少年隱私保護的相關內容進行專項的調查與分析,做好青少年的維權工作,全面保護青少年群體的網絡隱私。
為了推動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以及空間,就要明確青少年網絡隱私權保護的重要性。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人員要高度重視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相關內容,構建良好社會環境,重視立法保護。同時要加強教育宣傳,提升青少年群體的安全意識以及隱私保護的意識,加強法律宣傳使得青少年群體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李思寧.芻議青少年網絡隱私權與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8(35):188+187.
[2]談世紀.淺談青少年網絡隱私權與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8(03):50-51.
[3]李彥辰.青少年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27):223-224.
[4]寇克.青少年網絡隱私權及法律保護分析[J].法制博覽,2017(21):240.
[5]許梓蓼.青少年網絡隱私權與法律保護分析[J].法制博覽,2016(0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