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澤 陳雅 沈妤斐 張子晗
摘 要:相關高校應當將法律診所模式與法律援助制度緊密結合,將法律診所模式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實現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時,還應當大力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完善各類激勵制度,積極為這一教學模式提供各種支持。進而推動我國實踐型法學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法律診所;法律援助;激勵制度;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5.5;D9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058-02
作者簡介:李明澤(1999-),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法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法學;陳雅(1999-),女,漢族,江蘇鹽城人,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法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法學;沈妤斐(1998-),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法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法學;張子晗(1998-),男,漢族,江蘇淮安人,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法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法學;指導老師:尹維達(1973-),男,漢族,江蘇泗陽人,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從事研究方向:刑法學,法倫理學研究。
法學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其存在的意義便是解決社會糾紛,服務社會發展。一名優秀的法律實務人才的養成,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還需要充分的社會實踐經驗和法律實務能力。而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法律教育過于重視單純的理論學習,實務能力的缺乏使許多法科畢業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難以勝任。“法律診所教育”教學的重點在于對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學會運用法律來處理問題,學會尋找、分析、解釋、使用法律的能力。”[1]然而,自本世紀初我國引進法律診所模式以來,我國法律診所教學卻并沒有能夠完成實踐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鍛煉“學生能力培養”。高校在如何開展法律診所的問題上,更應該大膽創新方法,利用現有政策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走在實踐型教育的前列。
我國高校開展法律診所模式相對較晚。到2000年我國頂尖重點大學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7所大學的法學院才開始引進高校法律診所相關課程。時至今日,我國絕大多數開設法學本科教育的高校都開設了此項課程。開設高校數量增加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法律診所的發展模式還很不成熟,還存在著如下問題。
(一)教學資源的缺乏使該模式難以長期開展
反思現階段法律診所教學實踐,最大的問題不外乎是教學資源的缺乏。目前很多高校的法學專業老師都是教師兼律師的身份,而引導學生參與到法律診所的活動中,可謂是費時費力。一方面這種教學方法不能在短期內給學生帶來大量的知識積累;另一方面,很難給授課老師帶來職業上的收益。高質量案源的缺乏也是另一大實際困難,這里的高質量案源并不是指一些普通的案件,而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教學意義的案件。正是通過這些案件,學生可以在實際辦案過程中培養業務能力。這也正是法律診所這一模式相較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最大的區別。
(二)法律診所教學中學生的代理身份及業務能力的問題
法律診所模式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處理真實案件處理中,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通過處理真實案件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通過采取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法律職業基本技能,如:調查、談判、辯護等能力。但是,在我國高校法律診所教學中學生代理身份如何明確制約著教學工作的開展。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中對訴訟代理身份的有關規定給學生代理案件造成了一定障礙。另一方面,我國對法律從業資格要求較高,學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人。學生群體的業務水平層次不齊,部分當事人對學生的業務能力持質疑態度。這也是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
根據我國高校法律診所目前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借鑒國外高校法律診所的發展模式或是將法律診所模式等同于傳統的案例教學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充分地結合現有的政策,發揮其最大作用,才能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一)法律援助制度是高校法律診所發展的契機
法律援助屬于社會公益事業,有著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重要作用,是我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重要舉措。實施《法律援助條例》體現了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筆者認為,倘若充分利用法律援助制度的政策資源,可為法律診所的發展營造契機。
1.法律診所實踐教學應以法律援助為根基
法律診所教學工作的開展主要依賴于法律援助,通過這種方式有效的解決了教學工作案例資源短缺、學生代理資格不合規、資金短缺等教學難題,而且可以通過法律援助獲得真實法律案例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實現“學生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核心目標。
2.法律援助可以解決學生代理身份問題
法律援助工作的特殊性解決了學生代理的合法性問題。《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但是政府只能作為法律援助的責任主體,并不能作為普遍的實際運作主體。法學院校不但具有志愿服務責任而且具有法學優勢資源,作為社會組織合情合理的承擔法律援助的社會責任。雖然我國目前不能像美國一樣以“準律師”“無證司法參與人”。[2]等方式確認法科生的代理資格,但是,通過教育部門與司法行政部門的協調,即可解決學生參與法律援助的代理身份。
3.法律援助為法律診所提供了案源和經費
美國大學法律診所服務宗旨在于為地方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所以得到了迅速發展。[3]。將法律診所教學與法律援助相結合可以得到充足的實踐教學案源,還能解決案經費不足的現實問題。法律援助是一種無償法律服務,其辦案經費由政府財政支持。但政府對法律援助的財政支持與執業律師辦理普通案件的代理費相比相去甚遠。大多數執業律師并不愿意接手法律援助案件,但這卻為高校法律診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案源。而政府的財政投入即可解決診所辦案經費短缺的問題。所以法律診所采用法律援助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不但為學生創造了實踐平臺,而且為法律診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持。
4.參與法律援助利于達到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
以法律援助為基石,法學教育獲得了服務于社會的平臺。法律援助的對象往往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學生在為貧弱個體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自身專業能力的運用,而且更能培養學生良好法律品德素質。我國開展法律診所的重要教學目標就是鍛煉法科生扎實的業務能力及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
(二)高校應完善激勵制度為法律診所提供保障
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法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雖然法律診所教學的“靈魂仍然是法學教育而不是辦理案件,學生辦理真實的案件只是將案件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而不是目標”。法律診所實踐教學中教師仍處于核心地位,培養一批業務能力過硬的“雙師型”隊伍是推動法律診所實踐教學發展的動力和保障。當前,職稱評定機制是激發教師積極性的主要手段,這一評判標準不利于提高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應當逐步提高在職稱評定中教育教學工作的地位,使教師安心于教學工作。對法律診所教學這種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但意義重大的實踐教學工作,需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充分激發教師對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
將法律援助與法律診所相結合,是目前我國法律診所實踐教學沖破困境獲得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高校更應該充分發掘現有政策條件,將教學目標聚焦于法科生實務能力的培養和良好品德的提升。教師隊伍是決定法律診所實踐教學成果的關鍵。高校要調整考評獎勵制度,激勵教師將心力專注于教育教學,為我國法律診所教學持續發展創造持有力條件。
[ 參 考 文 獻 ]
[1]謝梅.論我國法律診所實踐教學的發展路徑[J].實驗技術管理,2018(6):182-184.
[2]劉曉兵.診所學生在刑事法律援助中的出庭資格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63-68.
[3]袁翔珠.論美國的法律診所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以密西根州立大學為力[J].大學教育,2016(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