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璀霞 樓中偉
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時下中國的一次“新的偉大長征”。[1]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刑法修正案(八)》和新《刑事訴訟法》第一次從法律層面對“社區矯正”進行了嶄新的規定。社區矯正制度雖非我國首創,但在刑罰領域仍屬一重大革新之舉。由于缺乏專門的社區矯正法律,全國各地設計和創新不免顯得隨意和雜亂,在運行中也出現了林林總總的問題,如何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社區矯正;檢視與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154-02
作者簡介:任璀霞(1984-),女,漢族,浙江杭州人,任職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司法局;樓中偉(1983-),男,漢族,浙江杭州人,任職于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蕭山區分局。
2003年我國正式確定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和山東六地作為全國首批社區矯正試點地區,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以下簡稱蕭山區)作為浙江省首批試點地區之一,于2004年正式啟動社區矯正工作。本文以蕭山區2014年至2016年的矯正數據作為樣本分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社區矯正的適用率與刑事案件的增長率呈反比
統計表明,盡管近三年來蕭山地區社區服刑人員數量和當地法院審結的刑事案件數量均波動不大,但刑事案件數量一直保持正向增長趨勢,而社區矯正適用率卻在逐年下降,見表1。
(二)缺少專門法律支撐,實踐中易造成“合法性危機”的尷尬局面
我國兩高兩部發布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對五類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社區服務做了要求,執行時往往將此類社區服務界定為“公益勞動”,但我國《刑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對于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社區矯正的立法空白,導致協調舊法律新法規之間沖突時陷入困境。
(三)刑罰觀念偏差,服刑意識淡薄
相較于監禁矯正,社區矯正的確輕緩些,但它實質上依然是一種刑罰執行方式,刑罰的懲罰性天然特性不能忽視。在對50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60.4%的社區服刑人員把社區矯正簡單定義在定期報到層面,他們認為只要按時報到,在矯正期間不違反矯正規定,就能夠順利解矯,完成刑罰執行;27.5%的社區服刑人員深陷免刑論的誤區,他們認為不被監禁即意味著自己是個自由人,沒有準確認識到自己的罪犯身份,改造意識不強;只有12.1%的社區服刑人員認識到社區矯正的嚴肅性,他們把社區矯正作為監外執行的方式,擺正位置,認真服刑。
(四)管理方式流于監控,教育矯正措施層次不高
囿于現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和《浙江省社區矯正實施細則(試行)》中關于矯正內容的規定較為原則,社區矯正措施統一為流程化模式。以蕭山區21個司法所為例,分類管理、app簽到、電話報到、實地報到、手機定位、請銷假制度等監控手段形式上21個司法所都具備,但針對每個社區服刑人員的差異性教育矯正措施卻不多,造成矯正效果大打折扣。
(五)基層工作力量薄弱,部門配合不給力
目前我國的矯正機構以基層司法所為主,承擔社區矯正的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安置幫教等三大任務。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規模龐大的勞動力轉移潮不斷涌現,而基層司法所的建設還沒能全面適應和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增加了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難度。
正當性程序是任何一項制度能得以順利貫徹實施的保障。作為社會化的行刑方式,社區矯正是一種有效克服監禁矯正的弊病,同時降低行刑成本并切實提高行刑效益的刑罰執行模式。[2]為使社區矯正制度做到“落地有聲”,有必要完善社區矯正制度。
(一)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是實現刑罰立法科學化、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需要
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指出:“一個良好的立法者關心預防犯罪,多于懲治犯罪,注意激勵良好的風俗,多于施用刑罰。”社區矯正制度作為新型的刑罰制度,在立法理念上,它貫通了懲罰性和恢復性的價值,連接了已然之罪和未然之罪的鴻溝。可以說,社區矯正制度的建立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刑罰執行方面的進一步實踐;反之,社區矯正制度也支撐和健全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如果不注重行刑,則重刑輕刑都將無效。[3]
(二)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是實現行刑社會化、落實以人為本的需要
刑罰執行社會化是刑罰執行輕緩化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之必然。隨著公眾理性的逐步覺醒,人們對犯罪概念有了新的認識,犯罪行為已不再被簡單認定為純粹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而被認為與各種社會因素緊密相聯。誠然,站在罪犯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刑法能夠帶給他的惟一好處是罪刑法定的明確性,是享有除了因罪而生的刑罰以外的所有權利與自由。“人”并非天生帶“惡”,作為國家和民族的一分子,我們的社會應該會且也必然會給犯錯的罪犯予以寬容對待。相比之下,社區矯正制度更具有寬容性。它是以行刑社會化理念基礎上,刑罰執行權在國家權力與社會力量之間重新配置的結果,是公正與效益價值目標的取舍中傾向于效益價值的一種刑罰執行方式。[4]
(三)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是降低刑罰執行成本、實現刑罰經濟價值的需要
執行刑罰的過程就是資源的消耗過程。[5]眾所周知,以國家起訴為標志的現代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監禁刑為重心的現代刑罰結構不僅被證明對降低再犯率的現實效果并非人們預期的那么理想,而且也與文明社會的發展趨勢不相符合,還伴隨著罪犯交叉感染、司法成本高昂等諸多弊端。與監獄執行刑罰不同的而是,社區矯正制度是通過社會、行刑機關與罪犯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把罪行較為輕微,人身危險較低的罪犯放在社區內進行教育矯正。
(一)盡快出臺社區矯正法
社區矯正作為與監獄矯正向并行的行刑制度,從試點到全面實施已走過十年歷程。但社區矯正的立法進度嚴重滯后于社區矯正的具體實踐。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社區矯正法》作保障,至今都無法準確厘定諸如社區矯正的定義、目的、基本原則等基本概念,這無疑嚴重影響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為切實消除制度中的各項實踐障礙因素,加強立法建設,是當前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首要之舉。建議國家層面盡快出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具有同等地位的社區矯正法律,明確社區矯正工作的執法主體、執法權限、矯正程序、矯正保障等內容,做到有法可依,真正體現社區矯正執法的威懾力和嚴肅性,確保社區矯正的質量和效果。
(二)強化審前調查評估制度
我國《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四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可以委托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筆者認為,調查的關鍵是對被告人、罪犯的人身危險性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目前學界權威學者認為,“人身危險性是指行為人在犯罪中表現出來的惡劣性格以及再犯的可能性”。[6]鑒于審前調查評估制度的重要性,司法行政機關要重點調查了解被告人、罪犯的工作、生活環境,是否有不良的社會關系,家庭的經濟狀況等情況,涉及專業性問題時可以邀請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參與;法官可采取面對面交流、檔案查閱、心理測驗等方法對被告人、罪犯的犯罪原因、目的,被告人、罪犯的悔改心理,被害人、社區部門及社會公眾的意見進行綜合評價,盡可能通過多種因素的結合,對被告人、罪犯的再犯可能性形成客觀、全面的評估報告。
(三)加強執行監管
社區矯正適用關鍵在于執行能否到位。目前由于社區矯正的立法尚不健全,配套機制有待完善,社會公眾對該制度的質疑仍然不少,為讓社區矯正制度落到實處,它的執行監管亟需加強。一是完善接收制度。公、檢、法、司在接收罪犯方面要建立密切聯系、信息共享、協調有序的模式,力爭審矯“無縫銜接”。二是完善日常監管制度。對公、檢、法、司等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建立常態化、規范化的工作溝通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積極建立起由社區矯正機構為主導、罪犯親友相輔助、社區基礎組織同協助的多元化的監管體系,共同深入推進社區矯正這項系統工程。三是完善分類管理和考核獎懲制度。從罪犯的刑種、人身危險性、矯正表現等角度,提高社區矯正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尤其要規范違反矯正規定事項的處罰方式,既不能因矯正對象偶然無意之過而使其失去自由,也不能因其多次故意違規而肆意放縱。
(四)健全檢察監督和社會監督
檢察監督方面,人民檢察院作為對社區矯正制度執行進行法定監督的主體,對社區矯正的監督貫穿于社區矯正工作開展的整個過程。審前調查評估階段,檢察機關要對司法行政機關提出是否適用社區矯正的意見進行審核;執行階段,要對社區矯正機構執行社區矯正過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全程監督,及時糾正問題。社會監督方面,要不斷推進社區矯正過程的公開化,筆者建議,在矯正中期階段,可建立“陽光矯正”聽證制度,拓寬監督渠道,如邀請與案件有關聯性的主體參與,包括被害人、法官、檢察官、辯護人等,提高矯正執行的透明度和認可度。
社區矯正制度彰顯了寬嚴相濟的刑罰風格,它既能防止犯罪分子因受“監獄文化”而被“二次污染”,又能體現社會對犯罪分子的人性關懷和人權保障。但是,一項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保證矯正制度得到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真正做到讓迷途“羔羊”走向嶄新的人生彼岸,這條路任重道遠。只有不斷完善社區矯正制度,使其發揮真正的作用,才能實現刑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贏。
[ 參 考 文 獻 ]
[1]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的講話[R].2006-10-22.
[2]張旭光.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區矯正問題研究[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8.
[3]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371.
[4]摘自2010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社區矯正的考評體系與法律監督問題研究》.
[5]曹揚文.社區矯正制度的價值評判[J].中國司法,2009(12).
[6]張明楷.犯罪論原理[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