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興起,網絡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產生活。但同時,網絡在其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網絡造謠、傳謠等現象層出不窮,在社會中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網絡謠言概念界定,分析我國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現狀,并就如何完善我國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提出建議。
關鍵詞:網絡謠言;法律規制;完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189-02
作者簡介:章敏(1998-),女,漢族,浙江衢州人,本科,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研究方向:法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網絡的普及率也大大增加。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8年8月20日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截止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1]由此可見,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從側面反映網絡信息秩序的維護對于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謠言的內涵
目前在我國對于網絡謠言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巢乃鵬、黃嫻認為謠言是指在特定環境下,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2],而從詞義上看,謠言是指沒有相應事實基礎,捏造出來并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與傳統謠言相比,網絡謠言僅僅是傳播的媒介有所不同,兩者的本質內容大同小異,因此綜合以上觀點,可以將網絡謠言簡單界定為,依托于網絡上的社交軟件或媒體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制造或傳播沒有事實依據、公眾感興趣的謠言。
(二)網絡謠言的特點
1.網絡謠言的迷惑性
在現實生活中,為了獲取網絡用戶的點擊量,網絡謠言發布者往往利用網友的邏輯思維漏洞和誤區,針對社會熱點事件極盡渲染之能事,拼接重組事件碎片或者結合部分事實進行夸張虛構,從而增加了網絡謠言真偽分辨的難度,混淆公眾視聽。
2.網絡謠言的即時性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新興媒體和社交軟件應運而生,拓寬了網絡信息的傳播渠道,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由于網絡的互動性,許多網友在接收到謠言類信息時,在社交平臺上隨手轉發分享,謠言的傳播呈病毒性擴張,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3.網絡謠言的破壞性
據中山大學和騰訊公司聯合出臺的《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分析顯示,謠言的“重災區”大多分布于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網絡謠言的泛濫成災,給民眾的生活造成了許多困擾,同時也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社會動蕩不安。
(一)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現狀
在民法層面上,首先《民法通則》第101條及第120條針對網絡謠言侵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權以及相對應的民事責任做出了規定,其次《侵權責任法》第36條,直接規定了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公民、他人合法權益時,應該承擔侵權責任。在行政法層面上,《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應該承擔行政責任,并對相關行政處罰做出了規定。在刑法層面上,《刑法》第105條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第181條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第221條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第246條誹謗罪、第291條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罪名都對于網絡謠言侵害行為的認定以及相關刑事責任做出了規定。此外,2013年出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俳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進行具體解釋,加強了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
(二)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不足之處
雖然我國關于網絡謠言的立法在民法、刑法、行政法領域都有所涉及,但從實務治理的角度出發,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仍存在諸多問題。
1.網絡謠言法律體系缺位
我國網絡謠言的專門立法僅有一部《網絡安全法》,并無其他專門具體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謠言,這一現象造成了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缺位。同時,我國現有立法對網絡謠言的概念認定、追責標準、侵權行為等問題未做出明確規定,難以有效地適應網絡不斷發展的現實情況。具體而言,在刑法第291條中,將網絡謠言規制的范圍界定為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四種,這一規定無疑是立法的進步,但同時將謠言范圍簡單地規定為四種情況,又顯得過于狹隘,面對新的社會背景下的網絡謠言,難免會陷入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3]
2.網絡謠言管理制度不明
目前我國針對網絡謠言實施的管理體制是多頭管理,主要是由網信、通信、公安等多個部門進行管理,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確和管理范圍重疊的現象,不利于網絡謠言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多個執法主體的存在以及執法主體未明確的情況下,極易導致謠言治理工作中管理部門職能難以充分履行。具體到實務操作而言,當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受到謠言侵害時,大多數用戶往往不知道向哪個部門投訴舉報,即使向有關部門反映,各個部門往往相互推諉扯皮,采取不予理會或者敷衍了事的做法。
3.網絡謠言監管力度不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謠言媒介的豐富增多,為網絡謠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一則網絡謠言的發布,短時間內在互聯網上將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整個信息網絡。由于監管部門應對謠言治理機制不完備,導致謠言的實務治理收效甚微,在網絡謠言發布的短時間內,相關部門難以及時監測到謠言的出現,控制以及根除謠言源頭。同時,某些謠言涉及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經過互聯網的傳播擴大,容易形成公共危機,對于此類網絡突發事件,監管部門的謠言應急機制仍需完善。
在我國,網絡謠言的治理工作仍不完備,在立法方面,關于網絡謠言的法律制度較少,且操作性不強;在執法方面,各管理部門分工不明確,效率不高;在監管方面,監管部門監督力度不強;因此針對網絡謠言法律規制不足,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首先相關立法機構應該根據社會實踐情況,建立一套關于網絡謠言的專門法律法規,同時做好與《刑法》、《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的互相銜接工作,對網絡謠言的概念認定、追責標準、侵權行為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在立法上做到有法可依,加強實務的可操作性。其次,出臺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依據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完善罪名體系建設,根據不同謠言的危害程度,區分不同的處罰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針對網絡謠言犯罪加大處罰力度,以期達到震懾不法分子的效果。
(二)明確管理部門工作細則
通過出臺相關工作制度,針對規制網絡謠言的管理部門科學分配權力,理清各個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管理部門之間權力范圍重疊,同時公開網絡謠言的治理工作進程,讓網絡用戶了解到管理部門各自的職能范圍,以便落實實務操作中網絡用戶的權利救濟,維護好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結合網絡發展最新發展態勢,創新工作理念,采用綜合性執法手段,開展科學的管控,不斷提高謠言治理的技術水平,完備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有利于合理有效地管控網絡謠言。
(三)推進實施網絡實名制度
一般來說,網絡實名制度是指用戶使用個人真實信息注冊,通過系統后臺識別后,才得以有權使用互聯網提供的服務的身份制度。這項制度的出臺實現了公眾真實身份與網絡虛擬身份的有效對接,有利于從根本上控制住謠言的傳播源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監管部門監管的不足,對創建和諧穩定的網絡信息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實名制度實施對于網絡監管的技術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加大資金投入,重視技術人才的引進,為網絡實名制度的推進提供堅實的技術后盾支持。
[ 參 考 文 獻 ]
[1]巢乃鵬,黃嫻.網絡傳播中的“謠言”現象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27(6):586-589.
[2]唐麗.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問題研究[J].理論觀察,2016(9):72-74.
[3]李宏宇,楊明.以法治思維治理網絡謠言[J].人民論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