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善意取得制度在商標權轉讓中應用的可行性,并結合物權法對善意取得的相關規定對商標權轉讓中如何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商標權;善意取得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207-01
作者簡介:馬倩(1995-),女,漢族,江蘇蘇州人,碩士研究生,揚州大學,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善意取得是指善意第三人對權利處分人的主體資格、權利狀態以及處分人的處分行為等外部條件,有理由相信其系真正權利人,基于信賴而與其交易的行為。我國對善意取得的規定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四點:(1)讓與人是無權處分人,具有權利外觀;(2)受讓人是出于善意的,且有理由相信讓與人有處分權;(3)受讓人以合理價格受讓;(4)動產已交付,不動產已登記。在商標權的轉讓中,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受讓人對無權處分人產生可信賴性而與其訂立轉讓合同,此時受讓人的權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善意取得制度的引入就顯得很有必要。
對于注冊商標而言,若有關機關在進行公示時發生錯誤,可能導致第三人產生信賴感。雖然商標的注冊需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但不能排除因為人為的原因而導致的錯誤。對于已經過有關機關核準并登記公告的商標權,受讓人完全有理由相信其對此商標享有所有權,這種信賴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此時為了保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應當對商標權的歸屬適用善意取得的制度。
善意取得的首要要件就是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那么對第三人的善意應當如何進行判斷?善意,一是指基于信賴心理,不知某種情形或者法律規定的存在;二是指對行為人的主觀狀態不進行探究,只要處于善良的動機就可以。對商標轉讓的認定,需要重點關注對善意含義的第一層解讀。在注冊商標轉讓中,受讓人進行了查閱商標局核準公告等一系列行為后,確定真正權利人,便形成了對轉讓人的信賴,此時受讓人便是善意的。若受讓人不進行任何查閱,就沒有理由認為受讓人產生了信賴感,當發生爭議時,受讓人不能主張善意取得。在對善意進行認定后,還需要確定善意產生的時間。參考物權法規定,在商標權的善意取得中,善意的時間點應是當事人雙方向登記機關申請登記時,在受讓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完成自己所需要辦理的事項后,受讓人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至于登記機關何時做出登記,不在受讓人的掌控范圍之內,因此不能要求受讓人承擔此期間的風險。
其次,讓與人需具有權利外觀。對于注冊商標而言,它使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必須發生登記錯誤。如當事人發現其商標權登記存在錯誤,沒有及時向登記機關說明,此時一方面基于第三人的善意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原權利人存在過錯也無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若申請人偽造相關文件,登記機關工作人員疏忽大意,直接授予了申請人商標權。這種情況下雖然記載的權利人錯誤,但是登記就會產生公信力,受讓人根據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人,可以推斷出轉讓人系有權處分人。
善意取得的第三個構成要件是受讓人必須以合理的對價取得,但對于無償轉讓的行為而言,是否能夠適用善意取得呢?我國學者認為無償轉讓的行為,不能夠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他們認為在受讓人無償取得權利等財產時,如果適用善意取得,相當于犧牲了原權利人的利益去保護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的受讓人的權利,這顯然是違背公平原則的。對于商標權的轉讓而言,筆者認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償轉讓是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用。比如類似政府等公共管理組織,在其取得商標權后,由于自身原因而無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就把商標權轉讓給有生產經營資格的企業使用,由此而產生了較好的效果。此時,即使公共管理組織因為權力瑕疵而成為物權處分人,因為對社會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受讓人仍然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最后,要求權力的轉讓已經完成公示,在物權法中,要求動產已登記,不動產已交付。在商標權的轉讓中,注冊商標的公示方式主要表現在商標局的核準公告和《注冊商標證》。注冊商標的轉讓應當是連續完整的,從最初的申請人到一系列的轉讓人都應當記錄在冊,以便于企業對商標權的來源進行證明。對于未注冊的商標,公示的方式就是在經營活動中投入使用,當物權處分人與受讓人簽訂轉讓合同后,物權處分人便不得再使用該商標。
商標權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財產,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開始樹立起品牌意識,并越來越重視對商標的保護。商標法的規定已經不能完全涵蓋所有問題,鑒于物權與商標權的相似性,可以引入物權法的有關理論來解決商標權的有關爭議,但也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參 考 文 獻 ]
[1]王利明.物權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彭學龍.商標轉讓的理論構建與設計[J].法律科學,2011(3).
[3]王浩,劉遠山.注冊商標轉讓中的法律問題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