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的新時代下,《新環境保護法》為強化環保的戰略性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環境補償制度作為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主要制度之一,充分滿足了我國生態安全的需求,并對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且發展與生存權互相配合對中國早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重大。目前監管不力和控制權責模糊是中國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想要完善之前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而新的環境保護法凸顯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責,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確保環保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保護健康的環境監測系統,科學的覆蓋面和基于生態完整性的補償的需要,因此新環境保護法與生態補償制度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環境保護法;生態補償;制度策略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209-01
作者簡介:杜金麗(1991-),女,漢族,陜西西安人,法學碩士,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新環境保護法》第3條規定,國家應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增加對生態保護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引導受益區和生態保護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根據市場規則獎勵生態保護。十年來,基于各方的努力和環境保護基本法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建設,已形成了中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框架,積極推動其他支持體系的完善。監護人和受益人的權利和義務是否明確,是改善基于新環境保護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必要條件[1]。
(一)補償范圍和補償標準是中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生態補償的效果和價值目標的實現。由于缺乏科學的覆蓋范圍和補償標準,中國的森林源生態效益補充制度影響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所以低補償標準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甚至使生態補償功能抑制得不到發揮。
(二)流域水資源生態保護覆蓋度和標準的確定和應用較復雜。人類活動大量的使用水資源。例如農業,工業,漁業,制藥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都與水密不可分。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氣象調節都是流域水資源提供的生態組成部分。但是,人類過度的使用和污染水資源造成水流域的變化,外來物種的引入對魚類的發展,都會對流域的水資源造成巨大的破壞,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與流域自然元素相關的變化將導致流域的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水和其他氣象災害。崩塌、滑坡、土壤坍塌,其他災害反過來又引起盆地內生物種群的變化[2]。
如何通過法律確定生態價值。監督過程的范圍、內容、標準與程序,將其并入到法律規范中來,也對各地環境保護立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會在很長時間內,作為強制性條款被納入環境保護法律體系[3]。從某種程度上說,環境風險管理就是根據對生態環境全面的環境監測管理,在最大可能上避免環境風險發生的措施,并與其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相平衡。
生態補償有狹意和廣意之分。狹義的生態獎勵是一系列活動,如補償,恢復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對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綜合管理,以及環境污染造成的破壞。綜合生態補償還應包括環境保護改善發展機會的地區居民的資金,技術和實物補償支出,政策特許權以及改善環境保護和環境保護的研究和培訓費用。
(一)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報告,生態補償的接受者是生態系統受益者和代表受益者的國家政府的各個層面。中央政府主要負責核心生態功能,重要生態區,大型廢棄礦區和區域間河流的生態補償[4]。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分配到生態區,并以確定的生態受益和補償的目標生態全面了解情況,獲取受益人信息,并在相關領域采取合理的生態補償和及時避免高保護補償費用。補償過程中,被補償人必須認真履行生態保護建設的職責。
(二)生態補償甚至生態保護的自我貢獻對許多主要保護區人民來說,了解非常有限。但是,這些活動與人民的重要利益密切相關。公眾有權通過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發布信息,充分理解獎勵的范圍和標準,并且必須能夠通過相關的聽證程序表達他們的愿望和需求。新的《環境保護法》規定“全民參與”的重要性,這是保護公眾的環境保護權和事件知情權。了解和支持環保活動,將有助于公眾在社會穩定的相關信息和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自覺地履行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建設責任,為生態保護補償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通過相關法律法規,使經濟和環境科學的交叉融合,既滿足各種規模分型生態補償應該澄清的核算方法和指標體系的辦法[5]。又多元化的使補償資金在市場經濟的優化配置中發揮全部作用。建立自然資源評估體系,賠償基金的負責人需要建立一個適當的資金管理信息,通過在整個專業管理人才環境監測下將責任制度的嚴格的補充完善,明確的分配好內部權力和責任,權責分配時及時引導受益者的知情權利,如公司和企業等社會群體中生態補償的義務,并積極與政府進行協調。
[ 參 考 文 獻 ]
[1]青海西寧出臺首個生態補償方案[J].給水排水,2019,55(02):116.
[2]王前進,王希群,陸詩雷,郭保香.生態補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及中國的實踐[J].林業經濟,2019,41(01):3-23.
[3]劉勝.分析環境保護大背景下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J].世界有色金屬,2018(21):212-213.
[4]楊川.法律制度在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實施[J].智庫時代,2019(01):1+7.
[5]朱建華,張惠遠,郝海廣,胡旭珺.市場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以貴州省赤水河為例[J].環境保護,2018,46(2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