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前,十二歲的殺母案男孩被釋放,輿論一片嘩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再度高漲。但該建議是否應得到立法支持,學界尚存疑慮。本文從未成年人犯罪現象入手,分析該困境的成因,通過探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利弊,得出我國當前不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結論。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228-01
作者簡介:胡丹陽(1998-),女,漢族,四川綿陽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本科。
從校園霸凌到性侵,再到殺人,綜合近年來曝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犯罪手段殘忍、性質惡劣,更有14周歲以下兒童的犯罪令人咂舌。然而囿于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這些未成年人并不會受到嚴厲的刑罰,引發民眾的極大不滿,法學學者也圍繞著“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應對犯罪低齡化”展開爭論。
刑事責任年齡是法律規定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它是一種法律的擬制,是立法者綜合考量社會的實際狀況、人們的平均心智發展水平,通過忽略個體差異得出的一個明確數值,其優勢是在于利用數值的確定性彌補語言的模糊性,有利于統一司法裁判標準、提高司法效率。我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14周歲,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承擔八種法定罪行的刑事責任,18周歲以上負完全的刑事責任。
不少學者支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其理由有四:一、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遏止犯罪低齡化現象的迫切需要;二、社會經濟發展,兒童心智成熟較早,低齡未成年人已具備相應的認知能力;三、懲戒罪犯,撫慰受害人及親屬;四、符合民眾對法律實現公平正義的期盼。
上述理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仍存在諸多不妥之處:
(一)犯罪低齡化沒有切實依據。網絡、媒體的發展,使未成年人犯罪關注度增加,再經過媒體的渲染和網絡的發酵,形成熱點,讓人們感到此類案件層出不窮,但事實并非如此。數據顯示,全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犯罪率和青少年作案人員比重持續降低;2017年,全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占同期犯罪人數的比重較2010年均大幅下降[1]。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上述的迫切需求并不存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復雜,片面歸因于刑事責任年齡有失偏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條件變好,未成年人生理發育更早,但是心智未必成熟。比如留守和流動兒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關懷或環境穩定性差,致使他們的心智發育較之常人不同。而這一部分人也是校園暴力和惡性案件的高發群體。若一味通過刑罰來制止,而不去深入分析其中的多方面因素,無異于治標不治本。
(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有效遏止未成年人犯罪。由于認知能力,即使對涉罪未成年人處以刑罰,也難以讓其對自己行為有真正的認知。而且我國傳統的監禁刑存在監獄化效應、與社會斷層等諸多弊端,這些都會影響未成年人未來發展。
因此,我國目前并不適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一味強調對犯錯的未成年人進行懲治,無益于治理低齡犯罪。
(一)從綜合治理入手,構建全方位的社會治理體系
曾有學者指出:“未成年人犯罪作為現階段的突出社會問題,其社會深層根源在于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群體性失范[2]。”涉罪未成年人對他人健康、生命的漠視,與家庭、學校的教育缺位密切相關。家庭中,父母缺乏對孩子內心的真正關懷;學校里,“唯分數論”的思想下,成績不好的學生常被貼上負面標簽,很容易自暴自棄、自我放逐,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故學校應當加強素質教育,摒棄應試教育的弊端,對學生以鼓勵、引導為主,支持學生多元化發展。
(二)從司法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
社區矯正是非監禁刑罰的一種,是我國刑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司法實踐中,仍以監禁刑為主,甚少適用非監禁刑罰。此外,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并沒有將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作區分,也沒有對未成年人適用社區矯正的范圍作特殊規定,這與我國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政策不符。故應當建立專門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設立專門的社區矯正機構,配備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者,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矯正措施。
(三)從善后措施入手,幫助犯罪未成年人實現再社會化
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危害性較小、挽回空間大,應留足矯正空間。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標簽,易帶來就學、就業等各方面的歧視,加之未成年人與受害人所在地往往高度重合,可能會遭到受害人及親屬惡性報復。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促進未成年人再社會化,可以視情況推行異地安置制度。給予涉罪未成年人以特殊保護待遇,允許其更改戶籍所在地、姓名等。參照我國古代的”移鄉避仇”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復仇行為,避免犯罪的惡性循環。
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刑罰所能帶來的效果收之甚微。社會上“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大多是出于“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心理,未曾顧及矯治后果。應對未成年人犯罪,我們更需要從社會層面入手,加強家庭、學校對未成年人的教導,對涉罪未成年人多一份包容,引導其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去彌補自己給他人帶來的損害以及與社會的裂痕。
[ 參 考 文 獻 ]
[1]國家統計局.2017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監測報告[R].2018.10.
[2]張旭.轉型中的中國社會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一種整合性教育預防體系的構建理路[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