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下載APP,下載后出現一條用戶信息保護指引:感謝您使用xx行(手機銀行)。為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可能會對您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請您認真閱讀該指引并確認是否同意該指引相關內容。您需同意方可繼續使用xx行服務。閱讀后本人有以下疑問:一、為何需用戶同意才可使用app,強制用戶同意隱私條款符合民法的“同意”嗎?二、該指引是否屬于格式條款,效力如何?三、商戶是否有權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該做法是否侵犯用戶的權利?四、用戶應如何積極正確的行使權利,當權利受侵害時如何救濟?
關鍵詞:合同法;同意;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238-01
作者簡介:姬廣美(1996-),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湖南商學院,研究生在讀,法學專業。
疑問一:為何需用戶同意才可使用app,強制用戶同意隱私條款符合民法的“同意”嗎?
據合同的定義、特征等可判斷用戶與APP之間存在合同關系。據合同法相關理論知識可知APP在軟件商店陳列并標價免費,符合要約的構成要件,屬于要約而非要約邀請,當用戶點擊下載時是對要約的承諾。但當下載完成要使用時,商家又在APP內部設置用戶需同意《××行用戶信息保護指引》才可繼續使用該APP的行為是違約的,用戶點擊下載時已構成對商家要約的承諾,承諾生效即意味著合同成立,APP商家不可在用戶承諾后又增加合同履行條件。
該“需要同意才可使用”的界面若出現在該APP下載前是合理的,用戶通過閱讀該指引,得知需同意此指引才可繼續使用,此時用戶可自主選擇是否下載,但若出現在下載后,就增加了合同的履行條件,用戶閱讀后不想同意此指引,但此時該APP已下載完成,耗費了用戶的時間、精力或流量,用戶只能把APP刪除,因此該界面出現在用戶下載后是極不合理的。當用戶點擊下載時是承諾,屬于民法上的“同意”,而強制用戶同意隱私條款的“同意”,無合理依據,不屬于民法上的“同意”。
疑問二:該指引是否屬于格式條款,效力如何?
格式條款指當事人為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其特殊要求(僅述兩條):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并采取合理方式,如采用足以引起對方注意的文字、符號等特別標識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依對方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否則對方當事人有權申請撤銷該格式條款。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盡公平擬約或提示說明義務,同時又有下列三種情形之一的,格式條款無效(不作詳述)。可見該指引是格式條款。
商戶作為提供方未盡好應盡義務,如“我們可能會對您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這里的“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是須提醒用戶格外注意的,應采用標紅、加粗等方法達到足以引起用戶注意的程度,未達此程度,用戶有權申請撤銷該格式條款。此外還存在一個爭議性的問題有待考證、商榷:若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盡到了公平擬約或提示說明義務,同時又有格式條款特殊要求中的三種情形的,其效力如何界定?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是應有統一的標準?
疑問三:商戶是否有權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該做法是否侵犯用戶的權利?
本人經查閱相關資料得知該app是一款理財購物類手機軟件。由工行自主研發,向個人客戶提供移動金融服務。而手機銀行是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及終端辦理相關銀行業務的簡稱。易知此app并非工行手機銀行。
是否用戶授權同意,商家就有權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當商家為維護其合法權益,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合理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其個人信息時該同意有效,此時商家有權對其個人信息進行收集、使用、共享和保護。但當商家對用戶隱瞞真實用途損害其利益時,此時用戶并非真實意思表示,其可對做出的“同意”行為進行變更或撤銷,若商家利用個人信息惡意串通,損害用戶的合法權益等,用戶不知情,此時用戶不承擔法律責任,應由商家承擔相應不利的法律責任,商家利用個人信息所做的違法行為全部無效。
隱私權指自然人對其個人信息、個人私事和個人領域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因此商家不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時,極大可能會侵犯用戶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
疑問四:用戶應如何積極正確的行使權利,當權利受侵害時如何救濟?
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大覺的人即法律不保護那些自己擁有權利卻疏于維護和管理的人,用戶應積極、正確的行使權利,這有利于其及時止損、補損。當權利被侵犯時,首先應積極與侵權人協商,要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當事人可據自身情況選擇適用。若協商不成可直接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
公民應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以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當用戶使用此類APP時應保持警惕,在自己不懂或不確定權利是否被侵害時應及時與客服溝通,若客服回答較為模糊或溝通解決不了問題時應咨詢相關專業人士,以防止自己的利益遭受嚴重損失。此外還應注意證據的保留,保留好證據有利于與侵權人進行協商,若協商不成也有利于下一步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
[ 參 考 文 獻 ]
[1]周洪政.網絡時代電子要約和承諾的特殊法律問題研究[J].清華法學,2012,6(04):162-176.
[2]王利明.數據共享與個人信息保護[J].現代法學,2019,41(01):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