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柏
武亦姝的第二次刷屏,是在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兩年后。
她選擇了清華,而且是自己選的,而不是像大家猜測的,去北大。
大家都知道,北大是文理兼強,而清華偏重理工。
這個古典美才女,難道會去學理科嗎?真是想不到啊!
作為上海市復旦附中的“學霸”,雖然手里有北大、清華的“降分錄取優惠”——就是說考到一本線就可以被錄取,但武亦姝還是妥妥地取得了613的高分(上海的高考總分是660分,2018年清華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為610分)。
看得出,武亦姝雖然熱愛詩詞文學,但是不偏科。
要想高考取得高分,文科生必須數學好,理科生必須語文好。
那么,武亦姝選擇了什么專業?她是想做同時掌握幾門專長的“斜杠青年”,還是想把傳統文學的特長僅僅作為業余愛好?
其實,她并沒有選擇專業,而是進了清華的新雅書院。
新雅書院是什么呢?它是一所文理學院,是2014年清華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創新而特設的住宿制學院。
文理學院在美國根本不算創新,而是一種傳統。但是,對中國父母來說,文理學院似乎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提起“哈耶普”(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人人知道,提起威廉姆斯、艾姆赫斯特大家卻一臉茫然。
其實,威廉姆斯、艾姆赫斯特和“哈耶普”一樣難考,對于非美國學生來說可能更難考,因為外籍學生的錄取比例往往低于5%。
如果我提起一所文理學院,大家心里就有點數了,它的排名一般在全美第三至第五,它就是韋爾斯利——以生產第一夫人著稱。希拉里、宋美齡、奧爾布賴特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其實,宋氏三姐妹都選擇了韋爾斯利這所學校。
對專業缺乏深入了解的人來說,選專業是件難事。
根據《人民日報》的調查,高考后填志愿,瞎選的人數最多——“隨便選的,并不是很了解”。
即使是按照興趣愛好選的,到后來也會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其實對所有人來說,選專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們那個年代,選擇專業經常是聽父母的,都是看畢業后好不好找工作、收入高不高、穩不穩定。
現在這個年代,其實家里不是特別富有的人,也是看畢業后好不好找工作、收入高不高、穩不穩定。
或者可以這樣說:家里富,學哲學、藝術;普通人,學工程、IT(互聯網技術)。
比如說,現在AI(人工智能)就業形勢不錯,收入高,很多學生就紛紛要去學AI。
然而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AI行業缺的是高端人才,而不是本科畢業生。
大多數人選擇的路,可能也并不好走,因為走的人多了,自然就變擁擠了。
而且未來很不確定,現在熱門的專業,沒準等孩子畢業就降溫了。
那么,在你不確定到底要選什么專業的時候,文理學院或許是個潛在的好選擇。
文理學院,也叫博雅學院,奉行博雅教育——也叫通識教育,或者是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注重全面綜合教育,強調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文理學院的課程設置以基礎學科為主,涵蓋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門類,以此來區別于以職業培訓或科學研究為導向的綜合性大學及各種專業學校、技術高校。
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文理學院往往代表著經典、小規模、高質量的本科教育。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等綜合性大學,因而成為很多美國中上階層甚至貴族子女的首選。
其實,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改革還不算特別徹底,學生第二年就要選擇專業方向,不過這也的確照顧到了中國普通家庭對務實、高效的需要。
新雅學院的特點是:
所有新生入學先不分專業,先要接受數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小班通識教育,一年后才自由選擇清華大學各專業方向(臨床醫學等個別專業除外);實施推薦免試直讀碩士和博士制度,進行本碩博統籌培養。
今年,我同學的兒子考上了全美排名第一的文理學院威廉姆斯,選的是哲學專業。我問他:“這個學校和哲學專業是你自己選的嗎?”
他和我說,這是他自己選的專業,做金融的老爸一開始還不贊成,原因是國內都沒怎么聽說過。
“你不是在羅德島藝術學院夏校學了六周繪畫嗎?為什么不選擇你自己喜歡的繪畫專業呢?”
“羅德島的確很好,也鼓勵我們用自己的思想去創作。只是,畫了六周的畫,我感覺大家還是偏重技術,自己像個畫匠。在大學本科階段就選擇藝術專業,還是太窄了,我還是想先學習一些人文方面的東西,對世界和自身有一些認識,對藝術和審美有一些了解,還有批判型思維等。一個人在沒有深入學習這些東西前,就學藝術專業,可能只能成為一個畫工,而不是藝術家。我也去了兩趟威廉姆斯,聽了一些哲學課,還是很喜歡的。本來我就喜歡文科多一點,不管是潛力還是興趣,都超過了數學。”
“你考慮過其他的專業嗎?”
“有,原來我以為自己會喜歡建筑,但是有一次暑假,我上了一些關于建筑的課,發現自己想的建筑學,和現實還是不太一樣。感興趣和真正喜歡,還是有區別的。”
他送了我兩件T恤,上面印著他自己的畫,是一個公益產品,賣了600多件,賺來的錢捐給了養老院。
哲學啦,存在主義啦,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有點深奧。這里講一個故事,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哲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被邀請到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上發言,他講了一個小故事:
“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終于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么是‘水?”
華萊士說,一個成年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趕到辦公室,做8~10個小時忙碌又有挑戰的工作,然后下班,去超市買菜、做飯,放松一會兒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但是,我們是否思考過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的生活是否可以改變?這是自己的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自己的人生有沒有目標?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都生活在“水”中,匆匆忙忙地從一個地方趕往另一個地方,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工作,按照慣性一天天過下去。而你如果發問“生活是什么”,或許大多數人答不上來。
我們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了。
都說中國人務實,亞裔媽媽務實,其實這種務實出自危機感,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一般來說,人們會重理輕文,更愿意選擇計算機、數據分析等課程,即使是文科,也選擇經濟、管理、金融類的,反正是畢業就知道要做什么工作的那種,而不是考慮孩子真正熱愛的或特長。
其實,美國的教育也相當務實,或者說得難聽點,叫功利,名校也不例外。美國作家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
“美國各個名校的大學生,從高中起就被逼著上各種選修課,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找老師寫推薦信……他們幾乎一模一樣,拿各種獎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精通各種技能、考試成績全A,但是他們看起來光鮮,卻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
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和這種“精英教育”正好相反。博雅教育不像精英教育那樣重視法律、金融等熱門專業,而是更多地研究看起來比較虛的東西,比如文學、藝術、哲學。
有些家長會擔心,如果孩子學了文學、藝術、哲學,畢業后能找到工作嗎?
數據顯示,與選擇工科、商科的孩子比起來,這些孩子的職業成就并不差,在需要創意、合作的工作崗位上,可能表現得更好。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他說過一些顛覆傳統認知的話:
“如果一個學生在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將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在大學畢業后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他還說:“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也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是教育令他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
我們不能把大學僅僅看成一個職業培訓機構,真正的教育,是讓人擁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批判性的思維、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