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要
一天下午,某幼兒園到了離園時間,家長紛紛到班上接孩子,家長還沒有到的孩子就在活動室里玩玩具。東東和明明兩名幼兒因爭搶一支玩具手槍扭打起來,正在與其他家長溝通的張老師聞聲立即前去阻止,并沒收了玩具手槍,教育他們不能打架。兩位小朋友各自去玩其他玩具后,張老師繼續接待來園的家長。此時,東東心里還是非常生氣,突然他跑到明明身后,用力將明明推倒,造成明明額頭被摔破,縫了四針。事故發生后,明明的家長要求幼兒園和東東的家長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案情評析
校園傷害案件時有發生,尤其是幼兒園的兒童,自制力還未養成,對危險事物還不了解,或者是家長學校安全教育不到位,更容易發生意外。經常有家長臨時有事不能準時接孩子放學的,如果孩子在學校出了事該由誰負責呢?以此案來看,事發幼兒園認為,自已不存在過錯,無需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東東的家長則認為,孩子是在幼兒園將人推倒致傷,是幼兒園老師監管不力造成,應該由幼兒園負全責。那么,這起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究竟應該由哪一方來承擔呢?有法律人士指出:本案是關于幼兒在幼兒園里發生傷害事故法律責任的認定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八條規定:“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該《辦法》第十條第(二)項規定:“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應承擔相應責任。
結合這起事故來看,幼兒東東的行為與明明受損害的后果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東東是傷害事故的責任者。幼兒老師在發現東東和明明之間發生糾紛時,及時勸阻幼兒間的不當行為并進行了教育,盡到了管理教育職責,東東事后報復傷人是幼兒老師無法預見和制止的突發行為,所以,幼兒老師和幼兒園在此事件中已履行了相應教育管理職責,行為并無不當和過錯,所以,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這起幼兒間的傷害應由致害人承擔責任,但造成傷害發生的幼兒東東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幼兒東東的侵權責任由他的監護人來承擔。最終,法院判決幼兒東東的監護人對明明進行了傷害賠償。
專家建議,幼兒園應多進行幼兒之間的友愛教育,通過開展各類適合幼兒的活動,幫助幼兒早期性格和品德的良好發展,指導孩子們掌握合理解決矛盾、人際交往的初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密切注意自己孩子的語言和行為,發現幼兒有不良的語言和危險行為或舉動時必須及時有效地制止,并進行認真地說理教育;要定期舉辦家長培訓班,讓家長們了解和掌握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技巧和策略;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的聯系,對攻擊性強的孩子,教師要協同家長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另外,家庭生活中也要避免爭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有根據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會有模仿行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如果總是溫文爾雅,有事情講道理的形象,孩子遇到問題自然會選擇溫和而不是極端的方式,也更難以出現暴力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