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謙
摘 要:歷史不僅在高中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一門能有效促進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人文學科,既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能滲透核心素養。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把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聯合網絡資源充分挖掘歷史信息,在上課時融入課堂內容,引導學生深入解析歷史材料,要把抽象復雜的歷史知識分成小節,在簡化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從多方面培養其歷史核心素養。結合當前歷史教學現狀,就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作簡要分析并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歷史學科素養包含四個部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解釋以及歷史價值觀等。要求學生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以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從獲取的史料中對歷史事件進行解析,同時要求學生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要辯證統一,以期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要求,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著重培養其核心素養能力。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中階段,歷史知識呈現內容復雜、涉及范圍廣、時間跨度大等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時有較大的難度。如果在上課時,教師沒有好的教學計劃安排,不僅容易使學生降低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創造一個良好的歷史學習環境,從對歷史知識的深入解析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師在上課時要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要以好的開場白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生興趣高昂時,然后再利用和知識點相關的視頻或短片加上自身講解有條理地闡述課本內容,既增強課堂上的歷史學習氛圍,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其次,教師要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樂于思考和學習。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歷史時間或事件的發展順序針對人物和事件闡述自己的觀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對于學生正確的想法,教師可予以鼓勵,并引導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總結。對于學生錯誤的理解,教師要及時更正,并給出充分的理由。如在“美聯邦分權制”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三權分立給美國帶來的影響,以提升其學習興趣,然后再結合教材內容引領學生深入解析美國聯邦政府的具體內容,進一步了解三權分立的具體制度。在學生了解美國的制度后,教師可讓學生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其進行對比來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允許在課堂上有不同的聲音。但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中美兩國的政治文化環境不同。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給其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教學要求,改善自身教學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上課時依據課本知識加上自身講解給學生講課,對于重要歷史事件和時間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和多樣性,使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已不適應于新時代教學目標的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首先,教師要熟悉課本知識,可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本內容,并以順序、倒敘或插敘的方法串起來,在基于學生學習興趣為主線的同時要使其具備清晰的學習思路,也可利用視頻或短片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使其全方面地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其次,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完全遵循課本內容,要采取措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此教師可依據歷史中有爭議的話題讓學生討論,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武則天的功過以及拿破侖的事跡等,同時教師要要求有相應的歷史佐證以及自身對此事或人物的看法和態度評價,必須客觀、真實地去評論和解析。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需要予以總結,尊重和理解學生的看法,并針對每個學生的觀點作以評價和解說,使學生真正了解此部分內容。但教師要切記,對于自身不了解的事情不能誤導學生。此外,為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師仔細把握和找準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重點、難點等,然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不同深度上的教學。對于基本知識點,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等,教師可以以總結性的視頻或PPT給學生進行適當的灌輸和講解。對于教學內容中的重點,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明白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教師依據教學要求,改善自身教學方法,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三、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訓練發展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從全方位、多角度看待歷史問題。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目標,并采取有效教學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上課時教師要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積極討論,在參與過程中開發其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遺跡和歷史文物,結合學生所見、所聞、所學,整合課程資源,由簡及難地圍繞教材主題引導學生學習和體驗歷史文化。在課外,教師也可舉辦一些教學活動,如舉辦歷史事件的辯論賽、引領學生到歷史博物館學習等,使學生體驗真實的、立體的歷史課堂,從而能在以后的學習中以更高、更好的角度學習。教師也要讓學生及時復習和課本知識相關的習題,以鞏固上課學習的知識,同時也能做到課外課內結合學習,使其在顯著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由于學生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其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習方法。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將課堂內容分成難度迥異的小節,然后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進行授課,對于理解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讓其記憶背誦,然后教師再逐漸引導其深入解析;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引導其深入研究。同時針對課堂內容,教師在上課時可設置趣味性的話題以增強課堂感染力,并可通過幽默的提問方式調動學生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后教師也可幫學生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不僅對其當前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更是對以后的學習及人生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依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做好課后總結
歷史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遵循著某種特定的規律,事件與事件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學習一定的歷史知識后,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做好課后總結,給予其一個思路清晰、結構完整的復習框架。首先,教師在上新課時可以以上節課學過的知識點為引子,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根據歷史的發展趨勢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產生什么結果等,如秦皇暴政導致天下民怨四起,二世不知收斂,變本加厲,四處斂財奢侈,導致起義迭起。然后讓學生思考秦朝這樣的國情會引發什么現象,最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劉漢王朝的興起等。其次,教師也可在學生大量地學習歷史知識后,讓學生依據某種聯系進行總結復習,可由提出疑問、資料查找、解決問題以及延伸拓展等幾個環節全面地展開歷史問題的歸納總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給學生滲透學科素養,如對于歷史問題的思考方式和立場、對歷史佐證的查找與說明、如何理性地看待歷史問題以及此問題具有怎樣的歷史價值等,通過讓學生在體驗、分析、理解以及總結的整個過程的參與,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如在“古代的經濟政策”一課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從經濟制度的建立到清末封建制消除時制度的發展及完善作以總結。為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也可將學生分組,讓其代表不同階層,如平民、商人、士大夫以及官員等。然后教師再依據不同朝代的不同經濟制度來分配經濟生產與發展任務,讓學生進行協作以模擬古代市場,使其充分了解古代的經濟政策制度,并以歷史文獻作參考,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經濟。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時有較為清晰的思路,還能更好地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五、延伸課外學習,擴大學生歷史閱讀量
高中歷史涉及我國古代史、近代史以及國外的歷史,其內容繁多、結構復雜,使學生在學習時常常會遇到不清楚的知識點。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課本知識講好,還要將其延伸至課外,通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使其豐富歷史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滲透歷史核心素養。首先,在上課時教師要針對課本內容進行延伸講解,如對于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主要人物經歷以及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等,使學生全面了解歷史知識,同時也進一步激發其對課外歷史的了解興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針對教學內容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書籍或影視作品,通過自身的簡單講解,啟發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建立一個課外的立體課堂,開闊學生歷史眼界。此外,為促使學生理解國外史,教師可把國外的發展史與同時代的中國史相比擬,讓學生了解在不同文化經濟制度下的歷史發展和人民生活,也可給學生介紹一些國外歷史學者看待中外史的著作,使其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和學習歷史文化,在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歷史學科素養。教師在課外促使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不僅能使他們的思維結構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能提升歷史文學素養。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給學生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對歷史人文性的充分挖掘,更是弘揚了我國乃至世界史的優秀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通過有策略地展開教學內容,建立簡單化和清晰化的知識結構,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培養其歷史核心素養,進而實現自身教學藝術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娜.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策略[J].文教資料,2017.
[2]劉主勝.淺論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3):107-108.
[3]陳正桃.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7(7).
[4]李妍.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7(21):83.
[5]崔爽.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4):24-2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