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莉
為歷任總統畫像是美國的一項傳統,但不是所有總統都喜歡自己的肖像。這些虛實結合、內涵豐富的畫作,更多地反映了創作者乃至外部世界對白宮主人的職業生涯及個人品行的觀感,和總統們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存在著微妙的出入。
為杰出人物畫像的傳統起源于歐洲。歐洲移民在北美獨立建國后,這一傳統也在美國得到發揚。自從1789年喬治·華盛頓入主白宮,總統成了最受美國人關注的公眾人物。由此,在攝影還沒出現的年代,為總統畫像成了勢在必行的政治任務。
要說哪個版本的華盛頓畫像最接近他本人?畫家吉爾伯特·斯圖爾特的作品無疑是首選——白宮和美國國家肖像館收藏了他的作品,現版1美元紙幣也以他筆下的華盛頓為模板。

華盛頓畫像/吉爾伯特·斯圖爾特

林肯畫像/喬治·希利
斯圖爾特的這幅畫創作于1796年,即華盛頓卸任前一年。“普遍認為,這幅畫記錄了華盛頓在國會的講話,旨在爭取國會的支持。”《美國總統一覽》一書提道,“參議員威廉·賓厄姆委托斯圖爾特創作這幅畫,并把它送給了參加獨立戰爭和談的英國首相威廉·菲茨莫里斯。”不久,美國國會花重金買回這幅畫,將其存放在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家中。
1812年,英國再度出兵干涉美國,一度攻占其首都華盛頓,但這幅畫在戰火中毫發無傷。
華盛頓的肖像充滿了有深意的細節:畫面左邊的桌下放著《1787憲法》(美國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準生效的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憲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桌腿以鷹的浮雕為裝飾,鷹爪抓著一捆枝條,象征美國最初13個州的聯合。華盛頓身穿黑色絲絨外衣,身體略前傾,右手手心向上做演講狀,左手持劍。“畫家通過這把劍向總統的戎馬生涯致敬,但并沒把他刻畫成帝王或軍閥。”歷史學家凱特·勒梅告訴美國《時代》周刊,“他開創了總統畫像的先例,即總統來自大眾,代表大眾,看起來得接地氣。”
喬治·希利所繪的林肯肖像,隱喻了美國歷史上的另一關鍵節點——南北戰爭。林肯坐在椅子上,右手食指扶頰,蒼白而消瘦的臉上帶著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正在傾聽。這幅畫截取自希利于1869年創作的群像《和平使者》,林肯正跟三位將軍商量如何給敵人最后一擊。此畫創作時林肯已遇刺身亡,畫家參考林肯的其他肖像才得以完成。
按照白宮歷史協會的說法,20世紀之前,為總統畫像的開支基本由國會承擔。此后,這筆錢越來越多地來自私人捐贈。老布什總統上任后,國家肖像館接過了為畫像籌款的任務,并負責推薦畫家,由總統“欽點”。每位畫家的酬勞并不相同,《紐約時報》稱,奧巴馬那幅肖像的酬金是50萬美元。
人們的自我認知和他人眼里的自己往往存在落差,美國總統也不例外。參加完揭幕儀式,奧巴馬依照慣例對畫家可辛德·威利表示“贊賞和感謝”,但他笑稱,后者并未嚴格遵照他的要求,“把耳朵畫小些,把白頭發畫少些”。
眾多美國總統中,對自己畫像最不滿意的可能要數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1901年,老羅斯福上任沒多久,法國使館就打算送他一份見面禮。剛巧法國畫家西奧博爾德·查特蘭在羅斯福府上做客,法國駐美使館便委托他為老羅斯福作畫。
無論從哪個角度思考,這幅畫看上去都是成功之作。查特蘭也絕非無名之輩,他畫過的名人不計其數。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曾這樣評價他為自己創作的肖像:“這幅畫將讓我流芳百世。”查特蘭此前呈獻的老羅斯福夫人肖像,也令總統一家十分滿意。
然而,畫布揭開的那一刻,老羅斯福大失所望:“我看起來像只哀號的貓。”不但他不喜歡,孩子們也經常拿這幅畫跟他開玩笑。“查特蘭試圖發掘大人物隱私的一面,而老羅斯福自詡為強硬堅毅的男子漢,這就是矛盾所在。”美國“每日野獸”網站如此評論。

老羅斯福畫像/約翰·薩金特
事后,查特蘭向法國《費加羅報》抱怨,要讓老羅斯福安靜地待著簡直太難了。他“充滿個人魅力,還會用法語說俏皮話,但我從沒見過比他更不老實的‘模特”。
6年后,老羅斯福終于忍無可忍,下令把“哀號的貓”丟進火堆,重新找人給自己畫像。這回,前來執筆的是畫家約翰·薩金特。
但二人的合作仍不順利。薩金特堅持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老羅斯福則是不喜歡別人發號施令的“暴脾氣”。某日,雙方的沖突全面爆發,老羅斯福指責薩金特:“你不懂我想要什么!”薩金特則回敬:“是你不會擺姿勢。”老羅斯福聽后怒不可遏,轉身吼道:“我不會?”
那一瞬間,總統怒發沖冠的模樣讓畫家靈光閃現,他很快勾畫出后人熟知的老羅斯福:腰板挺得筆直,一手叉腰,一手扶在樓梯扶手上,眉宇間充滿威嚴。“他畫出了總統的靈魂——他的能量、他的警覺、他的侵略性、他的不服輸,卻隱藏了他受人尊重的仁慈和慷慨。”對這個版本,老羅斯福總算滿意了。

約翰遜畫像/彼得·赫德
越南戰爭時期在位的林登·約翰遜,把畫家彼得·赫德為自己繪制的肖像斥為“我這輩子見過的最丑陋的東西”,并拒絕為此埋單。身為知名畫家,赫德哪能咽下這口氣?他向媒體大曝總統的“粗魯無禮”,并把畫捐給了國家肖像館,國家肖像館答應在約翰遜逝世后再展出。
平心而論,約翰遜的肖像堪稱上乘。赫德勾勒出一位體格高大、意志堅定的總統。他身穿莊重的黑色西服,腋下夾著一本厚書,遠處是被有意矮化的華盛頓地標建筑。“赫德沒有縮小總統的耳朵,柔化他的皺紋或給他染發,”美國《史密森尼》雜志網站評價道,“雖然他下筆時有討好意味,但還算實事求是。”
約翰遜在經濟、教育和民權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他的對外政策是一場災難——近6萬美國人葬身于東南亞叢林中。這個“污點”使他難以躋身偉大的美國總統之列。無怪乎人們說,如何在肖像中展現他,跟如何在史書中評價他的難度差不多。
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總統肖像不再是向公眾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但在畫布前正襟危坐,靜待自己的形象以傳統方式呈現,仍是每位總統的必修課。“照片是直白的、一覽無余的,繪畫則是謹慎的、深思熟慮的,它反映了畫家對總統的解讀。”歷史學家凱特·勒梅說。
就此而言,奧巴馬畫像無疑是歷任總統畫像中的異類——它罕見地采用植物為背景。畫面中,奧巴馬身穿藏藍色西服,坐在黑胡桃木椅上,背后是一面逆光中的墻,墻面覆蓋著藤蔓,還點綴著五顏六色的花朵。一部分枝葉包圍他的身軀,甚至蓋住了他的腳面,使他看起來如“身陷囹圄”。“這是一場戰爭。盡管奧巴馬坐在前方,這些植物卻放肆地宣示它們的存在。你猜誰才是主角?”畫像作者可辛德·威利在揭幕儀式上打趣道。

奧巴馬畫像/可辛德·威利(IC PHOTO 供圖)
“每種植物都有寓意:紫色的百子蓮象征著他的肯尼亞血統;白色茉莉花指代他的出生地夏威夷;五顏六色的菊科植物代表著芝加哥,他在那里成為參議員。”國家肖像館主管金·薩吉特解釋,“一種花代表奧巴馬的一段經歷。百子蓮、茉莉、菊花,還有玫瑰——愛和勇氣的象征。它們加起來,暗喻他前程似錦又充滿艱難險阻的人生。”
有時,畫布上的總統更真實。1963年,抽象畫家伊萊恩·德庫寧為約翰·肯尼迪創作了一幅肖像。作品一面世就引發爭議:潦草的筆觸使它看起來更像速寫,畫布邊緣甚至有留白。肯尼迪別扭地坐在椅子上,腦袋耷拉在肩頭,眼角下垂,臉色蠟黃。“周圍是一團團喧囂的黃色和綠色,像是受腎上腺素驅使一樣。”《紐約時報》如此描述。
畫面雖然刻意營造出年輕、健壯的公眾形象,但日后解密的資料表明,肯尼迪長期遭受病痛折磨。美國《每日科學》周刊稱,胃炎、愛迪生氏病、背痛只是他病史中的一部分,有些疾病從他童年時起就一直困擾著他。

肯尼迪畫像/伊萊恩·德庫寧
德庫寧的畫風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源于對肯尼迪的真實觀察。1962年到1963年,她與肯尼迪多次會面,掌握了大量素材。美國“歷史”網站稱,這幅畫的場景取自佛羅里達州的棕櫚灘別墅,“陽光透過樹蔭投下黃色和綠色的影子,與水面的波光交織在一起”。
“這才是真實的時刻,”勒梅對《時代》周刊總結道,“人們常常忘記總統也是人,他們既有身體缺陷,也有性格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