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 ?陶刻是紫砂造型裝飾中的重要技法,它集金、石、書、畫于一體,豐富了作品的內容,提升了作品的觀賞價值和人文內涵,為紫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可以說,陶刻的運用是紫砂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本文以紫砂作品“四方復古尊瓶”為例,淺談陶刻裝飾的特點及其藝術魅力。
關鍵詞 ?四方復古尊瓶;紫砂陶刻;藝術魅力
宜興紫砂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由歷代藝人的開拓創新和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逐漸形成了完善的造型裝飾工藝體系,其中,紫砂陶刻作為最為常見的裝飾工藝,以刀代筆展現出傳統書畫的魅力,雅俗共賞,與造型相輔相成,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和精神內涵,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備受世人寵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宜興紫砂品類越發豐富,從紫砂壺、品茗杯、茶寵到文房四寶、插屏等,多種多樣,在現代文房和茶室空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紫砂作品“四方復古尊瓶”(見圖1)以紫砂為原材質,可插花、可放置書畫,既有良好的實用性,又可作為文房或茶室空間的點綴,營造出清幽淡然的環境,提升了整體空間的格調。
欣賞“四方復古尊瓶”,器身呈高高的四方柱體,線條剛勁利落、塊面挺括、風骨峭拔,給人以高雅之感,陶刻更是此器的亮點所在。中國書畫傳統源遠流長,千年來長盛不衰,書畫體現了中國文人個性的張揚,典雅氣息的深刻表達,以及對所處時代整體精神風貌的反映。書畫以紙為載體,陶刻以紫砂為載體,陶刻集詩、書、畫、印于一體,體現了書畫中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傲氣。從事紫砂陶刻事業,必須耐得住寂寞,陶刻需要兩方面的技能:(1)書畫功底,書畫是陶刻的重要資源,正是書畫賦予了作品濃厚的藝術魅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陶刻也是同理,心有詩書才能胸有成竹、揮毫潑墨。書畫的研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是一輩子的功課,只要善于觀察和體悟,書畫創作會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越發信手拈來。(2)陶刻刀法技能,紫砂材質堅硬,因此陶刻比傳統書畫更難,極為考驗陶刻者的腕力和定力,深淺縱橫、剛柔并濟,要給人以抑揚頓挫、簡練灑脫的立體感,刀法需要長期練習,打下扎實的基本功。陶刻的過程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是提升自我定力和文化修養的過程。
“四方復古尊瓶”一面刻繪山水,遠處層巒疊嶂、群山連綿,樹木郁郁蔥蔥、一派巍峨;近處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綠樹紅花,一派生機。刻繪深淺縱橫、主次分明,刀法峻峭有力、入木三分,將山水的巍峨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滲透著客觀的自然景象和主觀的生命情調。對應這幅畫,輔以刻字:“紅樓畫閣天縹緲,玉人垂月吹簫。一曲涼州聲裊裊,到此際離愁多少。青鸞信杳,魂夢斷十洲三島。春色老,看滿地桐花風掃”,這首詞描繪出一幅壯闊寂寥的風景,暗含著離愁別緒,其中的清幽之韻讓人不禁凝神靜思,心下寥寥。詩詞與刻繪相結合,離愁別緒油然而生,將古代人們囿于距離、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詩詞以行書陶刻,字體有收有放、濃淡相融,端莊而不乏流動,意境清俏,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足見作者的書法功底。第三面為典型的花鳥畫,只見一樹梅花在冰天雪地間傲然怒放,樹干茁壯、風姿峻峭,梅花或盛放、或含羞,卓然立于枝頭,蒼古而清秀,兩只鳥兒在枝頭叫著,恍若訴說著春天來臨的喜悅,整幅畫面栩栩如生、生機勃勃,讓人不禁想起毛澤東的《詠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另一面對應刻字:“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這首詩詞以隸書陶刻,字體圓轉婉通、方圓并濟,神姿靜中見動,極具觀賞價值。這首詩詞的主題正是梅花,贊美了梅花的清幽和高潔,與此前的梅花刻繪相輔相成,營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梅花被譽為“歲寒三友”之一,自古以來,梅花就是高潔、謙虛、堅強的象征,歌頌梅花的詩詞書畫數不勝數,梅花與中國文人有著血脈相融的聯系,這里以梅花為題材,深化了作品的主旨和精神寓意。詩詞的正上方中央位置留有金石印章,金石印章是中國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首次應用于紫砂源于清代陳曼生,也是自此迎來了紫砂陶刻發展的契機。
陶刻是紫砂藝術觀賞性和文化性的重要體現,陶刻必須具備高雅的藝術格調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如此才能為紫砂作品錦上添花。身為一名陶刻藝人,應以陶刻刀法技能為基礎,不斷提升自身的書畫功底和文化素養,完成具有獨立個性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