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亮
宜興紫砂陶,早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加之歷史上的江南地區,經濟繁榮,農工商業平衡發展,宜興紫砂陶不斷發展升華。紫砂壺藝傳承紫砂陶器的創作技法并不斷融合新的茶文化價值取向的實用性與創造性,自明供春起歷經幾代紫砂藝術創作者的傳承至今,仍然保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創作的探索。紫砂壺藝的發展,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土壤之中,并經過具有一定文化修養與藝術涵養的“儒雅之士”參與設計創作,紫砂文化的藝術內涵與文化廣度拓展開來,也為紫砂藝術走向上層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文化藝術基礎。紫砂壺歷經紫砂創作者拍打,久經“薪火相傳”的龍窯窯火鍛造,如“鳳凰涅槃”般更具金石韻味,也才彌足珍貴。每一把紫砂藝術精品都是紫砂藝術創作者思想意識的構造,并通過紫砂泥這個“載體”實現了藝術實物的真實存在。
紫砂藝術形體更是“有大美而不言”,既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又突出實與虛的轉化。紫砂藝術發展至今,“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藝術表現特征,將自然界幾何形體、仿真自然形態、筋紋器型等藝術形式,通過紫砂創作技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紫砂藝術也具備了很強的傳統美學特征。紫砂藝術創作取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種不斷完善、全面而又細致的創作過程,并通過藝術和審美,將紫砂藝術精神與意境融通為一種境界,注重寫意而不否棄形似,肯定理性與直覺統一,但偏重于直覺。紫砂藝術的審美傾向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表現形式,從另一個方面講紫砂藝術是美與善的結合。所以在紫砂藝術創作中,紫砂作品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內含傳統文化元素,審美情趣、藝術內涵、創作構思等獨具一格。
1 ?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創新古典藝術形式
原創紫砂作品“挑燈夜讀壺”(見圖1),在創作該作品之前,我通過對傳統油燈的認知與觀察,并將傳統文化中“三更燈火五更雞”中“三更燈火”、“青燈黃卷”、“挑燈夜讀”等眾多勵志詞句中對“燈火”的特殊文化內涵的思考,蘊于整件作品的思想內涵中,秉承了傳統文化精髓,其創作靈感與創作來源皆是“光明”、“希望”、“航標”之光的“油燈”,其實也確定了整件作品的靈魂與內涵所在。整件作品在創作的過程經過多次設計與創作素材的構造,最終形成了以傳統油燈為整體造型,以“挑燈夜讀”的文化思想內涵為主題的作品。
端詳整件作品,以傳統油燈為造型,三足低調內斂卻又有力地托起倒立碗型的“壺身”,弧線自然有力,壺底水平上窄下寬,重心平穩;壺流質薄挺括、柔中帶剛,意有“上善若水”之韻;壺蓋壺鈕貼合在一起,傳統民俗文化中的“油燈”原型形象逼真,尤其是最上面火苗猶如真實的存在,搖曳著風吹的火苗。壺身陶刻一老者挑燈夜讀,油燈置若一邊,焚香執卷,似有通宵達旦之勢,通讀百家書物,冥思感悟是對人生的思悟,對知識的渴求,對人生目標的不斷追求與探索。壺身陶刻貼合整件作品的創作思想主題與文化內涵,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與寓意融為一體,裝飾效果與藝術表現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是通觀整件作品,你會發現與一般的紫砂壺相比,似乎缺少了一件東西,這個問題也是很多紫砂愛好者不解的地方,也是在創作過程中一個新的突破,在設計的時候將蓋子與把相接的地方設計成一個環環相扣的形式,即蓋子是鎖口,燈在轉動的過程中扣住蓋子形成提把,這樣一件紫砂藝術作品也就成為一件繼承傳統紫砂壺藝創作技法,融合傳統文人“三更燈火”的思想文化內涵,突破了傳統壺型壺把的創作技法與表現形式,創新了整件作品的創作技法與構造原理,憑借自我的藝術創作思考與對傳統文化的領會與理解設計創作,整件作品當年榮獲宜興市第二屆新人新作金獎,為個人對紫砂藝術文化的創作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是藝術創作的轉折點。
2 ?豐富創作內涵,創新時尚元素
“挑燈夜讀”紫砂壺藝作品的完成,不僅僅是作為一件具有市場價值的紫砂工藝品,更是一件值得珍藏與品味、領會的紫砂藝術創作精品。無論是創作技法,還是整件作品所深藏的文化內涵與藝術表達思想,都是在傳統文化藝術元素的基礎上,融合更加具有時代氣息與現代審美情趣與審美價值的創作技法與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其實每一次創作紫砂壺我都會思考怎樣更好地把握傳統壺藝與現代審美觀念的融合與創新,怎樣把握古典藝術表現形式與現代時尚文化元素相搭配而形成更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品類,怎樣把握古老的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氣息的相協調的創作思路。
在創作“挑燈夜讀壺”的過程中,我正是帶著以上的思考設計的,所以整件作品看起來有點“標新立異”,但是整體創作靈感、創作素材、創作思路、創作技法,都是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在蓋與把之間做了一次大膽的創作創新,所以這也是一種時尚的文化元素與創新創作手法。豐富的作品藝術文化內涵、經典的創作思想靈感、傳統而又時尚的文化表現手法,無不體現了個人創作紫砂藝術作品的思考。
3 ?結 ?語
紫砂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因而,就紫砂的創作而言,既是傳承也是開拓,兩者缺一不可,離開了傳承也就離開了特性,沒有了開拓也就缺乏活力。紫砂器具數百年經久不衰,正是因為有著這兩個因素而生生不息。然而追求藝術的道路并不是泛泛空言,各門類的藝術都有它獨特的藝術語言,只有掌握了它,才能表達出心中的思想,而藝術語言的掌握都是艱苦、枯躁的,制壺亦如此。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后,就要廣泛涉獵各門類藝術,增加文化底蘊和修為,這需要鍥而不舍又需悟性,是不易做到的,也是很多人一輩子停留在匠人階段的原因,而只有不斷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思想境界,才能創作出有力度和有生命力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