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一清
摘 ?要 ?本文圍繞“魚尾鶴頸瓶”的造型形態進行分析,“S+V”的曲、直線條組合,洋溢著優雅脈動的自然氣息;陶刻裝飾中的唐詩書鐫,把詩意中山水寄情的“孤獨”,以行書凝重的筆法和灑脫的格調,將堅定的意志和美好的向往詮釋在字里行間;而陶刻裝飾中的山水畫意,則將“江山如此多嬌”的壯闊畫面盡情揮灑,萬千感慨盡付恣意縱橫、筆墨意境的韻味里。
關鍵詞 ?魚尾鶴頸瓶;自然氣息;詩文情懷;山水意境
紫砂瓶作為一種陳設器,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文人雅士乃至達官顯貴的青睞。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更注重精神享受的追求。紫砂瓶作為廳堂、齋房顯眼處的陳設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紫砂瓶的造型結構以方、圓或方圓相寓為主,外觀形態以線條的多變呈現美感,同時又以瓶體外表為載體,為書畫陶刻的藝術裝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紫砂瓶通過風格各異的造型形態和繽紛多彩的書畫裝飾,展現紫砂文化的深厚淵源和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也是紫砂陶藝家們運用獨有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對美的感悟、對文化的提煉和對情感的賦予的一種方式。
“魚尾鶴頸瓶”(見圖1)的造型結構為方形,通過方圓相寓的線條變化,勾勒出“魚尾”與“鶴頸”的優美形態,并在一面書鐫唐詩,另一面鐫刻山水,使得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聯袂,共同將“魚尾鶴頸山水秀”自然氣息的美、書法繪畫的美和藝術意境的美營造了出來,既形于表又蘊于內,既形象直觀又需細細品賞才能真真切切地領略到。
1 ?“魚尾鶴頸瓶”造型的自然氣息
“魚尾鶴頸瓶”的原料為紫砂段泥,燒成后的色澤呈緞黃,顯得尊貴。采用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中光素方形器打泥片、鑲身筒拍打成型的傳統工藝進行制作,四方形瓶體身筒挺括飽滿,喇叭形外敞的“八” 字形瓶足類似于自然界中的“魚尾”,穩重踏實、平整靜穆;上昂的瓶頸收斂類似于自然界中綿長的“鶴頸”,曲項上揚,輕盈放歌;倒“八”字形瓶口敞亮向天,坦然自若、氣勢蓬勃。瓶身外側曲線起伏上游,猶如“S+V”的巧妙組合。瓶體兩側的肩頸處,設一對“獅頭銜環”的瓶耳,既方便使用,又顯得莊重古樸。
“魚尾鶴頸瓶”將自然界中輕靈的魚尾、昂揚的鶴頸、威武的獅頭與端莊的瓶身融為一體,諸多吉祥元素集于一器。在中華傳統的吉祥物里,魚的諧音為“余、裕、玉”等,魚獵、農耕社會及至今天,魚都被視為吉祥物,是富裕、吉慶和幸運的象征;鶴在民間被譽為長壽千年的靈禽,其體態高雅脫俗,又被視為神仙的坐騎,鶴象征著高貴、長壽且充滿靈氣;獅,勇猛威武、雄偉剛健,是獸中之王,有巨大的威懾力,古人認為它們能驅邪鎮妖、消除災害。因此,獅子宏偉的氣勢、生動的形態,神圣、尊嚴、神秘、吉祥的寓意,使之成為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動物形象而得到廣泛流傳;瓶與“平”諧音,寓意平安、幸福。瓶中插有長春花,寓意四季平安,瓶中插著牡丹花,寓意富貴平安。紫砂瓶被人們作為廳堂陳設品的首選,也是事出有因的,它寄托和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愿。“魚尾鶴頸瓶”將自然界中的“魚、鶴、獅”等物象兼并整合成為作品的創意素材,又以抽象和具象的表現形式塑造出生動得體的瓶器造型,并將“富裕、高貴、尊嚴、平安”等吉祥寓意蘊涵其中,生機勃勃的自然氣息洋溢,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更為“魚尾鶴頸瓶”的外觀增添了一道亮色。它把人體的“S”形美學理念嫁接到紫砂瓶陳設器的造型設計中,“S+V”的曲、直線條剛柔相濟,勁挺堅韌的組合顧盼有致、搖曳生情,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習慣。那優雅脈動的自然氣息,既給人以直觀具象、清新裊娜的視覺美感,又給人以抽象聯想、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2 ?“魚尾鶴頸瓶”書刻的詩文情懷
紫砂陶刻是紫砂藝術在材質之美、造型之美以外的又一道靚麗的風景。文人雅士的內涵情趣、東方哲學的審美理想,逐漸滲透到紫砂陶刻藝術的內部,為紫砂藝術注入了濃厚的文化氣息。“魚尾鶴頸瓶”的一面鐫刻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五絕《獨坐敬亭山》詩一首:“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首詩是李白在人生低谷時獨游敬亭山所作,深含之意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卻因為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使然,盡管命運多舛,他卻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及浪漫的情懷,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生動傳情。他忍受著孤獨,堅定著意志,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求著安慰和寄托。
“魚尾鶴頸瓶”上陶刻裝飾的行書體,采用雙入正刀法,即每刻一筆施以兩刀,中間用刀口刮平,每一組字結構相稱、筆跡分明。同時,字言志、詩言情,整幅作品將詩人浪漫豪放的人生信條和性格特征展現,強大的人格魅力在幽雅的詩情和刀筆的渲染中表露無遺。人間草木,塵世萬物,都有各自的落寞,無疑孤獨,然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大自然接納孤獨,是一帖療傷的愈合劑。看透紅塵,耐得炎涼,四時皆是風雅。遠離喧囂,幽谷生蘭,在日月精華的浸潤中,以春為天,以秋為地,幽野獨立,空山之間有滿目青翠,溪澗之下自放其香。讀懂山水的靜謐、草木的輪回、自然的往復,便是讀懂人生的一種境界,孤獨也會成為一種內心的充盈。這可以體現在詩人對敬亭山的吟詠中,山欲高潔,更添清氛,水欲清澈,尚需靜流,以一顆強大的內心面對孤獨,不被積習所弊,不為寂寞惑動,不與庸俗同流,獨處可清心,山水也怡情。盡管鳥飛了、云去了,山孤獨、人孤獨,可他們卻不以為孤獨,兩相情愿,久久對望,從而構成了縈繞千年的絕響。
3 ?“魚尾鶴頸瓶”畫刻的山水意境
“魚尾鶴頸瓶”的另一面鐫刻的是一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分別采用了陶刻工藝中單刀側入法以及留刀、澀刀等多種刀法和填彩工藝,將高峻疊嶂的山、嶙峋嵯峨的石、蒼勁繁茂的樹等自然景象,分層次、分深淺、分濃淡繪聲繪色地勾勒了出來。崎嶇的山路上,一老者騎著一匹小毛驢悠游而行,一后生緊跟其后,呈現出山水國畫別有風味的靈性美。畫的題識為“千尺飛流落半空,散為煙雨盡蒙蒙。”取自清代畫家髡殘國畫作品《秋暉蒙釣磯》中的題句,畫風也與其作相通。“魚尾鶴頸瓶”上的這幅《江山如此多嬌》構圖飽滿,重山復水,繁密中見疏靈,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蒙茂密、渾厚華滋之質。
由此可見,藝人在進行陶刻創作時,不僅要具備對形式美法則的特殊理解以及創造性的理念,還需具備繪畫的基本造型技能以及審美意識。紫砂陶刻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刻畫與繪畫能將陶藝家心理深處微妙復雜的情緒變化表現出來,并且能夠將陶藝家對自然現象和客觀事物的審美感受通過陶刻畫面的線條與填色表現出來。“魚尾鶴頸瓶”上鐫刻的山水意境,就能使人在欣賞中產生一種心曠神怡、激情澎湃的藝術感應。
4 ?結 ?語
綜合上述,通過對“魚尾鶴頸瓶”的造型形態進行分析,讓人從“S+V”的曲、直線條組合中,領略到優雅脈動的自然氣息和祥瑞氣息。陶刻裝飾中的唐詩書鐫,把隱逸于詩意中山水寄情的那份“孤獨”,以行書凝重的筆法和灑脫的格調,將堅定的意志和美好的向往詮釋在字里行間。而陶刻裝飾中的山水畫意,則將“江山如此多嬌”的壯闊畫面盡情揮灑,萬千感慨盡付恣意縱橫、筆墨意境的韻味里。整器自然氣息和詩情畫意交相輝映,鐘靈毓秀、靜謐幽遠的清新氛圍,得以又一次淋漓酣暢的渲染,對自然、生命的大徹大悟,也得以又一次生動的演繹。這正是:魚尾鶴頸山水秀,自然風光歲月悠。造型裝飾意境美,詩情畫意并茂留。
參 考 文 獻
[1]鄭軍.中國傳統吉祥寓意圖譜[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薛成城.繪畫與平面設計關系探究[J].設計,2014(0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