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摘 ?要 ?“傳爐壺”作為紫砂壺中的經典器形,久盛不衰,體現著它獨特的人文魅力。“六方傳爐壺”由傳統“傳爐壺”繼承創新而來,方中帶圓、圓中寓方、形神兼備,傳遞給大家積極的精神信仰和藝術向往。
關鍵詞 ?六方傳爐壺;方器;
紫砂壺賞用皆宜,集金石書畫于一體,經久不衰,是實用與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可謂宜興的一張“名片”,是宜興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宜興城市文化的發展。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凝練著紫砂藝人的手工技藝與智慧,更承載著人們心靈或情感上的寄托,展現出獨特的文雅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1 ?紫砂壺“六方傳爐”的造型
“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可見紫砂壺造型千變萬化,每把壺都有獨特的氣質風格,讓人愛不釋手。造型作為一把壺的基礎,紫砂壺的思想性和文化性都經由造型表現出來,必然要經得起玩壺人的揣摩和斟酌。紫砂壺創作題材豐富,或由簡練的幾何形體構成,或以筋紋劃分壺身,追求韻律美和形式美,或以自然中的花草蟲鳥為原型進行仿生,或簡約、或精致、或形象,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韻味。紫砂壺“六方傳爐”(見圖1)以六方為基本形制,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壺身,通身無冗余的裝飾和復雜的色彩,是經典的光素方器。“傳爐壺”最初的形制為“四方傳爐”,在明末清初頻繁出現,取材于古代青銅器,取佛寺、道觀堂前供制的四方爐鼎之形,既有青銅器般的莊嚴與穩重,曲線之勁力徐徐而出,渾厚端正又古樸典雅,茶氣氤氳中的“四方傳爐”,亦如堂前的屢屢香煙,使我們感到寂靜與澄明,仿佛置身佛道的靜趣之境,一念心清靜,處處蓮花開。“四方傳爐”延續至今,早已成為一款經典器型,更衍生出諸多版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內涵始終不變。
紫砂壺“六方傳爐”取材于古代的爐鼎,改四方為六方,推陳出新,彰顯出紫砂壺造型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縱觀整壺,壺身棱線剛柔并濟,以蓋鈕為中心點,蓋鈕至壺底棱線上下貫通,壺腹飽滿,六方蓋鈕、六方身筒,結構對稱協調,氣勢凜然,剛勁挺拔;肩部略收,底部圈足,上下呼應,顯出穩定莊重之氣;壺流為三彎流,轉折有度,優雅勁拔,圈把剛柔并濟,兩相呼應,流、把依然由棱線構成,與壺身對應,俊朗有力;壺蓋蓋面微穹,弧度與壺身自然銜接、渾然一體。整壺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其剛柔并濟,整壺沒有完全的直線,然線條不呆板、不僵滯,以曲線勾勒方器,線面清爽、棱角分明、清俊有力,營造出絕佳的藝術之境。
2 ?紫砂壺“六方傳爐”的內涵
“傳爐壺”取材于古代青銅器,給人以穩健安定、祥和渾厚的氣息,又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圓潤之美,方中寓圓、剛柔相濟,就像一個歷盡仆仆風塵,磨平了強硬銳氣,又平添了柔軟溫存的成熟男子,形態端莊、內心強大,不僅自持安定,也給予他人剛剛好的安全感。“方圓并濟”歷來是中國人遵循的傳統思想,黃炎培先生三十二字家訓說:“肅若秋霜,和若春風;取象于錢,外圓內方”,意思是平時應和氣于人前,像春天的微風,關鍵時要出手果決,如同秋風掃落葉般犀利,做人要像一枚銅錢,表象圓滑,但內里一定要方方正正擁有自己的規矩。“六方傳爐壺”打破傳統“傳爐壺”的窠臼,但依然保留剛柔并濟的造型特點,俊朗剛健而不乏柔婉,融入了方圓并濟的傳統哲學思想,其中深意值得體會。此外,傳爐諧音“傳臚”,寓意金榜題名、蟾宮折桂、魚躍龍門。宋代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說:“進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臨軒,宰相進一甲三名卷子,讀畢拆視姓名,則曰某人,由是閣門承之以傳臚。”在古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殿試后,皇帝召見新考中的進士。考取的進士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天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后與王公大臣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此壺也寄托著人們金榜題名、高升昌盛的美好祝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些詩句都暗含了青年學子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心愿,鼓勵人們要有頑強拼搏、努力奮進的精神。求學之路如此,紫砂人的從藝之路也是如此,唯有十年如一日地苦練技藝,才能厚積薄發,創作出具有思想力的成熟作品。
3 ?結 ?語
每把壺都有獨特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此壺師古而不泥古,造型上打破傳統的窠臼,文化上體現了“方圓并濟”的哲學觀和金榜題名的美好心愿,兼具顛覆和創新。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精神文明的提高,現代人對于紫砂壺的鑒賞越加注重從文化角度來詮釋。作為一名現代手藝人,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更應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與時俱進,創作出與時代接軌的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