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蘭

摘 ?要 ?紫砂花貨的創作很多都會從自然界中尋找靈感,但并不是說要去描繪原始的自然,而是以我們人的視角,來表現自身所感悟的自然,“春之戀”所表現的正是這一點,表達了對春天的眷戀,對生命力的贊美,升華了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將造型表現和人文情懷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的作品。
關鍵詞 ?紫砂;春;造型設計;人文;情感;寓意;
紫砂壺的造型變換萬千,品類繁多,其中花貨作品大多以自然為師,從自然的形態中提煉出茶壺的造型。作品“春之戀”(見圖1)的創作主題來自于“長春花”,花語為“愉快的回憶”,是一種可以讓人聯想到春之眷戀的美麗花朵。一看到“長春花”就會讓人想起“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從古到今,在文化上都預示著一個全新的開始,同時也是對未來美好的向往。四時的花,全新的壺,以春為名,以生命為引,邊賞花邊做壺,所以制作出了這一套“春之戀”茶具,這套茶具的茶壺容量有550毫升,搭配兩個杯子,在2015年十月的“景舟杯”制壺大賽上現場制作,最終還榮獲了二等獎。
1 ?作品“春之戀”的造型設計
“春之戀”中茶壺的整體造型采用了紫砂提梁壺的結構,壺身采用了傳統的扁圓身筒,緊口、無肩、蓋嵌、鈕圓潤,壺流三彎,提梁新穎,壺上裝飾為貼塑的紅花翠綠;兩只茶杯則是成雙成對,采用較為少見的圓口杯加茶柄的結構。從形態布局上看,仍然遵循了傳統的紫砂茶壺結構,不過在形體表現上有著相當現代的設計,發揮了當代泥料工藝提升以后在可塑性方面的優勢,整體題材表述完整、裝飾細膩,整體的布局設計清晰流暢,有著獨特的設計語言。
其設計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即是提梁采用了兩根枝條交織纏繞的形式塑造完成,兩根枝條粗細搭配,提梁前后、上下的延伸符合植物自然生長的邏輯,將形體塑造得合情合理,同時又帶有藝術化的夸張修飾,尊重自然而又不拘泥于自然,適當地將枝條的細節部分簡化,從而讓整個提梁更加簡潔、流暢,并因此更加符合飲茶時的使用習慣,前后傾斜角度的不對稱則更增添了藤蔓生長一樣的趣味性,搭配幾枚無傷大雅的尖刺,簡潔、逼真、生動。
綠葉襯紅花,同樣合理的結構亦需要裝飾來進行點綴,由于提梁壺式的壺蓋大多會因為提梁而受到限制,嵌蓋則會進一步限制壺口的大小,當然壺口變小可以減小燒制時口蓋向內塌陷的問題,但更小的口蓋也對壺肩的曲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曲線上,合理設置裝飾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這件作品上,人的視覺欣賞點與裝飾部位呈45°的夾角,而想要讓裝飾給人印象深刻,其展現的平面就應當盡量與人的視線趨于垂直,這個時候就考驗藝人對壺身曲線的把握程度,在這件作品上,貼塑的紅花綠葉集中在了壺腹的上半部分,將裝飾面最多的部分呈現在觀察的視野之中,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這樣一來,先入為主的觀感形成,壺鈕、壺流的制作也就變得順理成章、順勢而為,不用過多的修飾點綴,因為經過壺面加提梁的強化,茶壺所要展現的春暖花開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剩下的僅僅只是光潤的工藝給人以溫潤摩挲的實際體驗了。
2 ?作品“春之戀”的人文寓意
作為一次原創的嘗試,這件作品所要表達的是我們通常意識中對春天的觀感和認識,是萬物生長的開始,是生機勃勃的共同表達,當我們看到春天的花朵盛開,亦能聯想到我們人各自的成長,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共同感受,每個人都將迎來春天,每個人都能如春天的鮮花般綻放光彩,“盎盎春欲動”,處處散發著生機與活力,是一曲春之贊歌,更是內心深處對于春天的眷戀。
3 ?總 ?結
紫砂壺的創作有著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完善、發展,從古到今名家大師能手的創作都是從一次次基于內心感念萌發出來的,所以只有敢于嘗試、不懈努力,才能夠收獲開拓性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前人的創作,繼承前人的技藝,時刻牢記自身的理念,堅持并實踐,就一定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