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寅
摘 要:本文從對自然學校的界定入手,以綠色浙江自然學校為例,結合作者的親身經歷,探討綠色浙江自然學校的意義,對浙江省生態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自然教育;生態文化
一、自然學校及其特點
1.何謂自然學校
自然學校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源于北歐國家的一種教育形態,因其新穎的教育理念在多國得到較快發展。自然學校開設的課程以綜合實踐類課程為主,力圖融合各學科知識和技能以促進參與者的未來發展。除了實踐課程以外,自然學校還通過不同的項目活動,提高參與者包括合作學習、溝通表達在內的各種能力,有針對性地向參與者傳遞人與自然整體性的觀念。
2.自然學校的特點
(1)自然學校具有多樣性
不同于一般的戶外活動,自然學校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不同與普通的學校教學,自然學校并不強制固定參與時間,因此開展的項目活動和課程會隨著地點,季節,天氣和參與時間的變化而調整,具有較強的隨機性。除內容外,自然學校的參與者也具有廣泛性,因此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而這種多樣性本身也是自然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可以促進參與者理解所生活環境的豐富和復雜,但也對教育者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的能力提出了較大考驗。
(2)自然學校重視持續性
自然學校要求參與者對自然學校所在區域進行長期、規律性的觀察,以此增進其對所在地環境的熟悉程度和發生變化的了解;同時通過實驗性、有目的性的學習,形成對當地環境的整體、深入的了解,進而激發參與者對自然學校和整個區域的關心和愛護情感。
(3)自然學校強調平等
自然學校重視參與者之間的平等,通過相互稱呼“自然名”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參與者之間的身份差異從而促進相互交流。由于在自然學校的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學習,因此參與者和教育者實質上都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即參與者可以通過傳達自己對自然的感受有效影響教育者,而部分教育者也在誘導參與者理解自身和環境整體性的同時發現自己所欠缺的自然知識并加以補足。
二、綠色浙江自然學校項目的特點
1.項目簡介
綠色浙江自然學校由浙江省最大的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浙江”創辦,以黃湖自然體驗園為主要活動營地。自然學校參與者主要是杭州市區的中小學生,教育者包括高校志愿者和國內外專職環境解說員。自然學校的教育方式包括講解自然教育課程和組織各種戶外學習活動。
2.項目特點
以下擬從自然學校的三種特色學習模式出發,結合具體案例對項目的特點分別進行評價。
(1)參與和探索型學習
參與度是自然學校教育的重點與核心。而以滿足好奇心為目的的探索性學習是提高兒童參與度的重要方式。由于綠色浙江自然學校參與者主要來自城市,因此對自然學校的生活環境普遍有較強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也對探索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便利,以下將通過“蟲蟲筆記”一例分析觀察和科學實驗對于提高參與度的意義。在活動中教育者為參與者講解昆蟲基本習性,安排在夜間觀察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拉布甲在內的各種昆蟲,小組按照對昆蟲的記憶和理解合作繪制自然筆記,并與同伴和志愿者進行合作交流。近距離觀察園區昆蟲的方式則幫助參與者克服對昆蟲的恐懼,從而獲得對自然的更為理性的認識。
(2)游戲中學習
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由活動形式,游戲可以有效提高兒童社會交往和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鑒于游戲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重大意義,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將參加適合兒童發展的游戲歸為兒童的基本權利之一。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凸顯。在“水未來”課程中穿插了一個名為“滴水不漏”的游戲。該游戲要求多位參與者分成小組,背靠背用穿在桶上的多根繩子將裝滿的水共同運到安全地帶,速度最快的一組可獲得獎勵。教育者在游戲過程中并不輕易提供幫助,而是通過鼓勵調動參與者的主動性,使游戲更具有挑戰性。
(3)地方化學習
所謂“地方化學習”,指的是通過接觸建立參與者與自然學校所在地區聯系的學習活動。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人,自然與社會三者的互動關系上。在人與自然層面上,綠色浙江自然學校項目充分利用附近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通過組織探訪周邊古村落,手繪賜璧村“綠地圖”認識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思想。綠色浙江自然學校對接城市與鄉村社區,以組織兒童擔任一日店員的形式,在了解當地濃厚的竹文化的同時提供社會服務。這種方式促進兒童與社會群體的接觸,有助于其社會意識的形成。
三、意義分析
作為省內較成熟的自然教育項目之一,綠色浙江自然學校因其自身的創新性和一定的代表性獲得了省內各界的關注和重視。以下將結合我省實際,對應各主體分別介紹該項目的借鑒意義。
(1)對政府部門的意義
青少年的生態環境意識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據了解,我省目前尚無專門的自然教育相關條例,為此省、市各級立法機關應盡快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和行業規范,鼓勵自然學校發展;教育相關部門應參考國外經驗出臺規定,切實保障兒童參加自然教育的合法權益,確保自然學校教學活動的合理有序開展。同時,地方政府應改變以“農家樂”為主的粗放型旅游發展方式,借鑒黃湖模式將生態旅游與自然學校結合,通過生態體驗學習的方式將自然學校與建設“美麗鄉村”結合,共同促進生態文化的傳播、推動生態理念的踐行。
(2)對學校的意義
吸引學生參與是發動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學校是開展環境教育、培養青少年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能力的重要場所。中小學可以在現有地方課程《人·自然·社會》的基礎上學習國外經驗,開設與生態相關的綜合實踐課程,加強學科滲透。高校也應充分重視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與自然學校合作,通過利用網絡參與或組織志愿者服務等形式完善學生的生態理念。
(3)對環保組織的意義
考慮到自然學校項目高投入的特點,其發展的資金應由多個主體、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環保組織可與地方企業、社區等合作建設功能形態齊全的自然學校,從而有效擴大自身影響力和社會參與度。同時環保組織應堅持自身公益性質,自然學校收入應用于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形成內部的良性循環,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庫柏.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5.
[2]殷京生.綠色城市[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283.
[3]姚冬琳,唐美霞.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給活動教學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1.
[4]UNICEF.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The forty-fourth United Nations General? ? Assembly,1989,New York: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Article 31.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發展“十三五”規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