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性教學”強調“師為理解而教、生為理解而學”,圍繞理解的心理學哲學含義構建了體現理解性教學內涵的教學步驟,強調:認知建構、情智相長、學生參與,有三個環節九個操作要點。
關鍵詞:理解性教學;教學本質;理解性教學特征
理解性教學是在對客觀主義認識論教學進行反思與超越的基礎上構建的教學觀。理解性教學是相對于以“科學認識論”為基礎的客觀主義認識論教學而言的,是以理解為其本質特征和存在方式的教學,究其本質,理解性教學是指這樣的一種教學形態: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師本、師師之間以教學文本為中介進行對話的一種過程,教師和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敞開經驗,交流知識和情感,以達到雙方知識與自我精神的重構,實現人生意義的提升。具體可以從理解性教學的教育本質和目的觀、過程觀、師生觀來揭示理解性教學的內涵和理念。
1、理解性教學以理解為目的,追求人生意義的建構和生成
理解性教學認為傳統認識論教學注重知識內容的傳授,忽視了知識對于人的價值和人的心靈(精神)的成長,學生擁有知識,卻沒有獲得更為廣泛的、超越靜態知識的人生智慧。因此,理解性教學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把知識教學和個體的生活相聯系,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走向人的精神建構,使人獲得全面的發展。而知識只有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才能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生成個體的人生智慧變為活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否則,只是死的知識而已。認識了知識,只是獲得了知識的內容,理解了知識才是獲得了知識的意義。理解性教學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超越知識,走向知識對人生的意義。
2、理解性教學尊重師生雙方的主體性,師生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理解性教學中,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二元對立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精神性交往關系,即“主-主”關系或“我-你”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師生雙方不是把對方看做是一個對象,而是可以相互理解、平等交流的另一個“我”。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理解生活,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引導不是灌輸,而是師生之間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傾聽和言說,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了精神的提升和意義的分享。對話的本質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一種“共享”,是師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等。
3、理解性教學,認為教育過程是一種喚醒、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對話
傳統認識論教學,把科學知識的認識和掌握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了學生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和建構,即使提及到理解,也多是認知意義上的理解,其目的仍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知,更好地把握知識體系。而理解性教學的目標則是多元的,它不但關注知識技能的掌握,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對人生意義的理解與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有機統一。這與新課程的理念是一致的。
理解性教學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文化知識,而是“將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我意識和心靈中‘喚醒”?!敖逃^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钡聡逃阴U勒諾夫認為,通過“喚醒”,可以使一個人真正認識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認識自己存在的處境、生命的歷史和未來的使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具有自我意識和充滿生命希望的人,因此,當教師以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時候給學生以心靈震顫,就會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獲得一種生命的總體升華。
4、理解性教學是“回歸生活世界”的教學
回歸生活就是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要扎根于學生的人生經驗。教學只有和學生的經驗相聯,才能生成教學意義,對學生的人生進行指導。生活世界是教學最豐富的源泉,教學只有根植于生活和經驗,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如果脫離了人生與經驗,就是無根的、呆板的、沒有生機的。人本主義教學認為,只有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這種學習才會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才會對學習者的人生有所影響,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重建知識結構,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和發展人格。
5、理解性教學是多元化的視域融合的過程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從自己的前理解出發,來理解課程和教材,他不是被動接受“文本”的所有觀點,而是在自己前見的基礎上,與文本的視域相遇、對話,實現學生的“現實世界”與“文本”視界的融合,形成一個不同于文本視域、不同于自己前見的新的視域。在融合過程中,人獲得了知識和精神的提升,文本生成了新的意義。學生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理解了自我、人生和社會生活,實現了自我的理解和精神的生長,這就是新的意義世界
教學中的視界融合,不只是作為讀者的師生與作為閱讀對象文本之間的溝通和融合,而且也表現為“教”與“學”之間,“學”與“學”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正因為不同的閱讀主體之間存在著相互溝通與交流,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才成為可能。
1、以理解為教學目的,實現教學人員生命意義的多種可能性。
人的生命意義的可能性有自然的與社會的、內在的與外在的、德行的與才智的等。在缺失理解的教學中,這些可能性變為現實性會有較多障礙。事實上教學中的誤解直接造成了一些困難生在做人和為學上的失敗,消解了他們部分可能的生命意義和道路。使教學人員能在現實的和未來的教學與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實現生命意義所需要的信息與能量、途徑與策略。應該說,人的生命意義從來不是空洞的,它總是通過一定的社會角色表現出來或為個體自我體驗。而扮演任何社會角色都是從理解角色開始的。有較強理解意識與能力的人,更容易解讀時代精神與社會血色,因而也就可能成功地扮演多種社會角色。
突出理解自我,使教學人員獲得在內養意義上實現生命意義的可能性。理解性教學強調的理解,明顯突出了自我理解與理解自我。如前所述,自我理解就是主體消除誤解與障礙實現自我發展。而理解自我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解讀外還有反觀自照,是集中在反思意識與能力和思維方式等上的內養的生命意義。這種生命意義的現實化,更多地依靠內養而不是外修。因此,僅僅把理解作為教學手段從外部幫助特定教學人員尤其學生,盡管非常必要,但總不如由人的內在精神驅動的自我感悟等在實現生命意義上強勁有力。
2、發展教學人員善解人意的素質,使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協調起來。
在教學主體及其主體性上,近些年來人們傾注了許多心血。但教學中不合理發揮主體性的言行仍是主要的教學誤解源。讓教學人員成為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統一的主體,善解人意,可能是改變這種現象的有效舉措之一。理解性教學正是由此出發的。教學主體必須是善解人意的,如果教學主體不能善解人意,那么就無法實現為理解而教的目的,也就不能確證自己的理解性教學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馮契·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教育科研雜志,2014年2期
作者簡介:
2016級 小學教育一班 周玉麗 201611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