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
摘 要:始皇三十三年,朝堂上爆發了一場大爭論,并引發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焚書”事件,“淳于越”的名字因此載入史冊,而在這場爭論中,淳于越提出了一個最關鍵也最有可能打動秦始皇的理由:如何提防六卿、田常式的人物?在史料中無法找到始皇帝的直接回答。六卿、田常皆為分封制發展到末期的產物,而自始皇統一中國后,封君的權勢已大大降低,對皇權無法造成威脅,因而不會出現淳于越所設想的危機。
關鍵詞:淳于越;不合理性;封君;食邑
由于史料的缺乏,目前學術界對淳于越的研究,主要在探討“焚書”、“分封制與郡縣制”時略有提及,而對淳于越觀點本身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故本文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搜集,分析淳于越活動的時代背景,揭示其立論的不合理性。
一、秦統治者眼中“田常”形象的確定
秦始皇二十六年,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后,決定實行郡縣制,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然而七年后,淳于越在酒會上又提出了反對意見。《史記·秦始皇本紀》[1]P254: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淳于越以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為依據,勸諫始皇實行分封。這表明至少在秦始皇時期,“田常”、“六卿”已然成為以下犯上的“代名詞”,在為數不多的與秦有關的史料中,筆者發現,不僅淳于越引用上述人物來支撐自己的主張,當朝重臣如李斯、趙高等亦然。從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作為以下犯上的形象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二、淳于越立論不當之分析
史學界關于“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基本解釋清楚了兩者的本質。田昌五與臧知非先生合著的《周秦社會結構研究》一書,詳盡的分析了春秋戰國間社會結構的變動,認為“春秋時代社會結構雖然處于變動之中,但其性質和西周沒有本質區別,尚處于量的積累時期,其政治形態亦然,依然是宗族貴族君主制度,在國家結構方面仍以分封制為主。但在這個量變的過程中已有了部分的質變,其表現在國家結構方面出現了中央集權的趨勢,在政體方面,君主專制在形成之中,世族世官制開始瓦解,出現了新的官僚制度。這一切都是以舊的宗族體系的破壞為開始的。”[2]P243
無論是田氏、還是趙、魏、韓,他們都是卿大夫階層,擁有封地,受君主任命擔任朝中要職。在對外戰爭和對內與其他宗族互相兼并的過程中逐步強大起來,甚至實力超過了公室。在這種情況下,國君為了維護統治,必然要削奪宗族的勢力;而卿大夫為了維護本宗族已有利益,會千方百計反抗君主的剝奪;這樣,矛盾不可避免的發生。當公室實力強大時,國君會消滅勢大宗族,鞏固統治;當宗族勢力超過公室時,國君就會被取而代之,六卿、田常正是卿大夫實力超越公室而最終取代國君的典型代表。
經過春秋時期的劇烈變革,到了戰國中國歷史已經進入了另一個發展時期,社會性質已經改變,原來的宗族體系瓦解,世族世官制逐步被官僚制所取代。但是,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于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3]P2戰國由春秋發展而來,各項制度與春秋時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貴族在政治中仍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分封制仍然存在。但此時分封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制度—封君制;從分封制到封君制,呈現出封君各項特權大大降低的趨勢:首先,封地內的軍隊必須由中央掌握,封君無權調動;其次,封君的封邑很少有世襲;再者,由中央派遣“相”管理封邑;由于受封者功勞大,國君便將一地之稅收贈送,以示獎賞,即封君只保有賦稅權。
按照西周的分封制,采邑是受封者的私人領地,擁有在采邑內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封者只是將其采邑收入的一部分以進貢的形式呈給國君,以示臣服;及至戰國時代,封君只享有一定的賦稅,其他權益皆為國君掌握,這便是與傳統分封制最大的區別。正如劉澤華先生所言:“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擴大,戰國的封君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封君的經濟支配范圍和政治權力都縮小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這一趨勢尤為顯著。”[4]終整個戰國,各國封君制雖有特例及反復,但封君特權越來越小是確定的,而這正與中央集權越來越強的趨勢相符合。
整個秦國發展歷史與上述規律基本一致:春秋時期,秦偏居西隅,與關東六國類似,也出現過世家大族輪流執政的現象,但由于其特殊的國情,君權相對強勢,故而沒有出現像齊、晉那樣族權強盛從而取代君主的現象。及至戰國時期,商鞅厲行變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剝奪宗族特權,打擊世族世官制,宗室雖然血統高貴,但若無軍功,則不能身處高位;推行縣制,強化君權。雖然商鞅最終被殺,但其成法為歷代秦君所遵守。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雖然發生了呂不韋、嫪毐等人的叛亂,但都很快被鎮壓,這也說明了君權更加的集中。徹底截斷了宗族關系對于國家權力的束縛,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中央集權大大加強,西周式的分封制已經被取代,新型的封君只享有食邑之內的賦稅權,六卿、田常式的宗族階層在新王朝中已然不復出現。
三、結語
經過上述對秦國國內貴族發展過程的分析便可發現,他所設想的“若秦王朝出現類似六卿、田常的權臣,該怎么辦”這一可能在秦統一全國后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只保留有租稅的封君是無法發展成中央王朝的離心力,也無法對皇權造成威脅,他們充其量只是富有的地主。事實證明,終秦之世,也沒有封君勢大到威脅皇權的現象發生。而淳于越沒有認清秦王朝所發生的新變化,一味的以古論今,生搬硬套,自然無法得到始皇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18.
[4]劉澤華.戰國時期的食邑與封君考述[J].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