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鐵華
摘 要:由于地理、歷史原因,我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教育資源十分匱乏,與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教育滯后發展,直接導致經濟的落后,形成了“經濟—教育—人才—經濟”相互制約、相互束縛的狀況。基于此,本文對發達地區如何在偏遠山區教育資源建設方面給予欠發達地區以支持的問題進行了探索與分析,希望能為偏遠山區教育資源建設提供一點啟示。
關鍵詞:教育資源;偏遠山區;教育裝備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少數幾個特大城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則十分貧乏。長期的經濟制約,使教育資源、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發展。教育是基礎,教育滯后發展,直接導致經濟的落后,形成了“經濟—教育—人才—經濟”相互制約、相互束縛的“貧困綜合癥”。西部地區“貧困綜合癥”的治理,不僅關系到偏遠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很大程度關系著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構建教育資源共享的管理機制
管理是配置教育資源的中樞,實現城市、山區資源共享必須制度先行。山區教育人力、財力相對缺乏,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機制健全完善了,才能做到事事有人抓、管理能到位,教育資源共享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一)要建立高效精干的組織管理機構
可以成立城市、山區教育資源共享委員會,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做到有科學規劃、有實施規范、有嚴格流程、有考核標準。要為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發展潛力、不同個性特征的學員創造相適應的學習環境和發展空間,提供因人而異的教育,提供最優質的資源,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努力形成科學開放、齊全規范的資源共享系統,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引進、開發與運用。
(二)要明確機構職能和相應人員職責
一是決策職能,加強城市、山區資源建設的科學決策,建立評估監測系統,確保教育資源高效運行,形成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有效合力。二是宣傳職能,利用報刊、電視、廣播、電話、廣告和網絡等多種方式,宣傳教育資源共享的理念,提高城市、山區教育資源共享的意識。三是開放職能,創造開放條件,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享有使用教育資源和參與建設的機會,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四是聯系職能,加強山海聯系、校校聯系、城鄉聯系、校企聯系、校政聯系,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實現教育資源互補共享;五是組織職能,組織學習名校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更新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教育資源共享對國家、學生以及教師職業的積極意義,形成一支能使教育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效益的技術隊伍,保證通暢的服務。
(三)要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框架
第一,要在借鑒和引進先進院校資源管理成熟制度及標準規范的基礎上,修訂現有的教育資源管理規章制度。第二,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與技術規范,突出某些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公共網絡基礎設施。在教育資源建設方面,山區教育可以采用以享為主、交換為輔、適當開發的模式。有些地方已經建立簡易的教育資源交換平臺,教師可以把課件、教案、導學計劃、課程實施細則等上傳到網絡,分享教學經驗,交流工作體會等,但在交換和使用教育資源時應有一定的規則,以調動開發者的積極性。第三,要進一步完善教育資源更新制度,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資源,優化教育資源共享的環境。第四,要形成教育資源共享的激勵制度,引導和激勵其利用共享的教育資源,提高綜合素質,同時教職工的考評也應體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成果。第五,要建立資源共享的培訓與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城市各名牌院校、示范院校的帶頭作用,分期分批對山區、鄉村骨干教師進行培訓,縮小師資配備的地域差異,使優秀師資在城市、山區之間流動起來,在資源共享中追求共同的發展;逐步完善城市、山區資源共享動態監測系統,豐富監測手段,逐步推行教育資源共享督察員制度,鼓勵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對資源共享進行監督,為城市、山區教育資源共享做出貢獻。
二、圍繞共享核心協作創制教育資源
山區院校的條件不可能單獨大規模的開發教育資源,但可以集中力量開發一門或幾節。因此,應提倡圍繞共享核心,嘗試協作創制教育資源。可以利用網絡在課程開發方面的協作前景,利用現有網絡為人們提供的交互機會,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帶來的可能與便利,嘗試與不同時空的教師協作開發教育資源。具體來說,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不同的教育部門在教育資源建設方面應有各自的特色。人力、財力、物力充足的名校,可以堅持自己開發為主、交換為輔、適當外購的原則;人力、財力、物力居中的院校,應堅持多引進少開發、引進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人力、財力、物力不足的學校應堅持借雞生蛋、無償使用的原則。
(二)要合理分解,集中使用
先進的現代化通訊媒體必須與優秀的教學內容完美統一、有機結合。形式與內容是統一的,沒有形式就沒有內容,沒有內容也沒有形式,教學內容決定教學形式,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如果教學內容落后單一,即使用最先進的手段傳播,也沒有學生樂于接受。因此,必須科學地、有計劃地制作優質課。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全國各地知名院校特色專業的知名教授進行優質課的示范,當場錄像后集中使用推廣,徹底改變教學程序單調的現狀;也可以讓有條件的山區院校進行優質課的嘗試,培養其教育資源建設的意識,使其體驗分享、參與、合作的快樂。通過這種合理分解、集中使用的辦法,用最現代的教學形式傳播最先進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三、結束語
教育資源共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傳播知識和交流合作的全新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形成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公開與共享的項目或計劃,這對于解決素質落差、促進知識進步無疑起到重大的作用。通過資源共享,促進山區的教育資源建設,讓山區愿意學習的人能夠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得參加學習,這必將為山區的人才培養帶來廣闊的前景。農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現代化、城鄉教育均衡化的目標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王燕.紅色資源鑄就健康心理品質——淺談利用大別山紅色教育資源培養留守兒童健康心理[J].新課程(上),2017(7):217-217.
[2]高八民.基于網絡教育資源平臺的教研活動實踐——以山南市乃東中學為例[J].西藏教育,2017(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