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竹筠
摘 要:以構建堅強智能配網為基礎,依托各信息系統和業務系統的高度融合,積極探索大規模省域智能配網管理模式,提升配網的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覆蓋配網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強化配網全過程技術監督,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運維水平,充分發揮智能配網的技術與管理支撐功用,通過各業務部門配網相關系統數據集成應用,創建集約化、專業化、精益化的配網管理模式,構建“更集約、更扁平、更專業”的“大運行”和“大檢修”生產管理體系,建設網架結構堅強、可靠性高的智能電網,實現配網集約統一、高效協同的的卓越運營。
一、工作描述
面向全省10KV及以下配網,以構建堅強配電網架為基礎,依托大運行和大營銷配網相關各信息系統和業務系統的高度融合,積極探索大檢修體系配網專業化管理模式,提升配網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覆蓋配網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強化配網全過程技術監督,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運維水平。首創省域智能配網全景監控平臺,實現對配網的在線控制和透明化、實時化、全景化管理,充分發揮智能配網的技術與管理支撐功用,通過創建集約化、專業化、精益化的配網管理模式,構建“更集約、更扁平、更專業”的“大運行”和“大檢修”生產管理體系,并為大規劃和大建設提供輔助決策和技術支撐,為大營銷提供服務支撐。
二、主要做法
省域智能配網管理在建設與運維過程中,主要是建設“四大體系”,實現卓越管理。
(一)構建智能配網標準規范體系
構建起智能配網建設、驗收、運維、技術、認證、評估、管理等標準規范體系,是建好、用好、管好堅強智能配網的前提。
在省域智能配網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之初,結合直供配網建設、改造工程及用戶接入工程中的分界設備等實際情況,公司編制技術標準,繪制典型設計,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推進各環節試點工作。由技術專家組成技術體系宣貫組,遵照“點、面”結合的原則,組織各單位相關人員參加技術體系集中培訓,從源頭保證配電自動化建設模式的統一性,為最終實現智能配網一致性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二)構建智能配網技術支撐體系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公司確立了智能配網建設與運維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了系統、科學的智能管理平臺。該體系以智能配網運行監控平臺為支撐,融合調度自動化、配電自動化、配網生產搶修指揮平臺、生產管理系統、地理信息平臺、營銷用電信息采集等系統信息,打破專業壁壘,將原來孤立的、分散的孤島信息有機融合到一個平臺、一張網絡上,真正實現了信息共享,將信息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給配網的管理帶來了質的變化和提升。
(三)夯實基礎建設支持體系
制定統一的基層單位管理機構體系,強化對智能配網建設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健全了工作體系,加強工作組織和調度,確保各項工作目標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到位。加強督導檢查,貫徹落實公司關于加快智能配網建設“同步設計、同步建設與改造、同步建設與管理”的三同步要求,充分發揮各級智能配網建設領導機構的職能,組織協調各專業開展工作。加強施工安全、質量、標準管理,強化風險管控,確保人身、電網和設備安全。加強施工質量管理,嚴格執行省公司確定的技術標準和原則,確保工程質量。加強施工計劃管理,倒排工期,加強對工程實施進度的管控,確保按時完成各關鍵時間節點建設任務。建設過程中及時總結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典型經驗,組織公司內部各單位間的技術交流,加快經驗的移植和推廣。
(四)依托現代化系統,打造智能配網高效運維體系
建成并應用省域智能配網運行監控平臺,扭轉配網的粗放管理,實現配網管理“全景化、透明化、實時化、精益化”。
1.省、市、縣三級一體化運維管理。建成省域智能配網運行監控平臺,實現對配電自動化系統的集中監控與優化運行,大大提升了系統、設備的應用水平及利用率,較好地解決了配網“盲調”的問題。
2.基于智能配網運維管控的應用。省域智能配網運行監控平臺的建立,實現了省市縣一體化建設和運維管理,一是突出了配網在線管控能力,二是監測與分析并重,為配網規劃、建設、運維等提供技術支撐。
3.配網調度、生產指揮為應用主體。形成以配網調度、生產指揮為應用主體的技術體系,解決電網規劃、業擴增容、線損分析等數據源依據的問題,可視化數據展現為運行管理提供輔助決策。
4.基于狀態預警的設備檢修業務應用。通過設備狀態監測、分析、越限報警等功能應用,實現運行線路及設備異常預警,提出防范措施和維修決策,實現配電故障超前預測和分析,最終實現配電設備狀態檢修。
5.生產管理風險管控應用。以完備的設備信息為支撐,實現電網及設備隱患的動態管理和應急工作的常態化管理,從根本上保證安全生產的可控、能控、在控,達到安全管理標準化、生產管理精益化的目標。
6.加強專業化管理和指標監控。組織各單位結合實際運行情況,進一步梳理完善智能配網運維流程和相關管理制度,充實基層專業技術力量,不斷深化專業化管理,不斷強化配電自動化運行指標在線監控管理,并納入全省同業對標體系。
三、特色亮點
一是實現了橫向的專業融合,集成和融合了PMS、GIS、EMS、用電信息采集等12個原來分散的信息孤島,將原來孤立的信息進行了有機融合,將信息的使用最大化,真正做到了信息集成和共享。
二是實現了縱向的逐級穿透到底,在管理上實現了省、市、縣數據、指標的分層查詢、統計,在設備上實現了從線路到配變到用戶的監控分析??v向穿透的實現,將原來錯綜復雜的配電網透明化,全景、全面地推送到管理者眼前,較好地解決了“看不透、摸不準”的問題。
三是突出了在線管控,通過配電自動化等實時信息,實現了對全省配網一二次設備運行情況的在線監視,實現了配電網運行異常及故障的實時告警。通過實時查看故障影響的客戶信息,停電區域、停電時間等各類信息,真正做到了故障的在線管控。
四是監測與分析并重,在實時監測的同時,通過對實時及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深層挖掘出配網存在的隱患或問題,為配網規劃、建設、運維等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