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
摘 要:自攝影術誕生以來,人們對于攝影概念誕生的論述往往會回歸到一個絕對的歷史節點,事實并非如此。本文嘗試考察攝影術誕生之前推動攝影話語機制產生的多方力量——感光化學知識的完備,使用暗箱時種種對于定影的渴望,早期攝影師們不斷地發出熱切的表達等,分析在攝影術復雜的歷史語境中攝影話語機制如何產生。
引言
1839年1月,法國科學院在其官方公報上刊登了一則公告,宣布達蓋爾式攝影法的誕生。同年8月19日,法國政府正式公布了達蓋爾式攝影法的詳細內容。
然而,這一切都不足以說明攝影術誕生的源頭在此。1827年,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可保存的感光照片《窗外》。之后尼埃普斯與達蓋爾合作,共同研究攝影術。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達蓋爾在尼埃普斯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并成功取得了攝影術專利。但是,在尼埃普斯之前的歷史中,人們不乏掌握感光化學知識,熟練運用暗箱繪制圖像的畫家大有人在,攝影術究竟是為什么沒有提前誕生呢?
一、技術嘗試帶來話語環境的改變
在主流攝影史的論述中,攝影術無疑誕生于1839年,而討論攝影史前史中話語機制如何誕生的聲音卻鮮少發出。在1839年之前,人們已經掌握了感光化學的知識,也能夠熟練地使用暗箱輔助繪畫。攝影的概念在這一時期處于迷蒙復雜的語境中,實際上在此歷史條件下,技術的革新為話語機制的產生提供了溫熱的土壤。
1839年之前的歷史中,感光化學的基礎知識并未缺場,相反地,這些基礎知識早在18世紀20年代就已經普及。1250年,歐洲修道院的一名道士馬格納斯發現了銀鹽的光敏特性。1725年,德國阿特多爾大學的醫學教授約翰·海因里希·舒爾茨(Johann Heinrich Schulze)在偶然中發現了硝酸銀暴露在陽光下會變黑的現象,導致這種變色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光線,而非熱量。[1]五年后,瑞典化學家卡爾·威爾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發表論文證實了氯化銀的感光特性。
1558年,意大利學者波爾塔(Giambattista della Porta )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自然魔術》(Magia Naturalis),他在書中介紹了暗箱的使用方法,并仔細比對了人眼與暗箱的功能,提出:“通過眼球所見之影像如同在暗箱中所見窗外之影像。”表明暗箱的實際可操作性與功能性并不遜色于人眼。在此之后,大量畫家使用暗箱來輔助繪畫,這種“光學繪畫傳統”一直持續到1839年左右。盡管暗箱受到了廣泛使用,卻沒有人想要將影像固定下來。
二、社會歷史條件下涌現出的話語實踐
考察攝影誕生之初的歷史時代中人們所發出的諸多話語表達可以窺見其背后的話語機制并不是簡單來自于幾個個體的靈光乍現,而是多種話語交匯于復雜多樣的話語環境產生的。
新西蘭學者喬弗里·巴欽(Geoffrey Batchen)在其著作《熱切的渴望:攝影概念的誕生》(Burning With Desire:The Conception of Photography)及《每一個瘋狂的念頭:書寫、攝影與歷史》(Each Wild Idea:Writing Photography History)中探尋了攝影誕生之初人們對于攝影渴望的表達。巴欽運用福柯的“知識考古學”理論考察這些話語與攝影概念誕生的復雜聯系,他詳細分析了“原始攝影師們”(protophotographers)發出的獨特的攝影的渴望表達,在他們的諸多話語中,巴欽總結出了“自然”、“風景”、“暗箱”及“復制”等話語。[2]這些個體化甚至私人化的話語表達,無不透露出早期攝影師們對于攝影概念的哲思。巴欽列舉了諸多早期話語表達的實例,并分析這些話語背后的隱喻力量。 1782年,英國牧師威廉·吉爾平(William Gilpin)在《威河上的觀察》(Observations on the River Wye)中寫道:“許多事物都在我們眼前飛速飄過,如果我們能有時間細細檢視,它們會給我們帶來美麗出眾的風景畫構思,其中一些組合得如此完美,只等畫下來:但是它們迅速地相繼出現,往往彼此抹滅了。”[3]巴欽將這些對于固定眼前影像的渴望描述為一種“時間焦慮”(time anxiety),正是基于這些話語的融合、交匯,構成了攝影話語機制的隱喻,為攝影概念的誕生提供可能性。
由此可見,攝影話語機制的產生并不是直接源自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是基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復雜的社會語境中由多方力量交織影響帶來的。這其中尤為容易忽視的是早期攝影師們對于攝影的話語表達,“它們表面上只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攝影的本質的局部認識,而在深層上它們也是當時人們的現代性經驗的一種表達。“[4]也正是如此,攝影概念的誕生決不是源于單一的社會文化語境,這些“渴望話語在歷史的洪流中匯聚成河,形成了一種規律性和連貫性的面貌。”[5]
三、結語
在1839年之前,出現了各式多樣攝影術的雛形,關于攝影的話語論述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尤為復雜。實際上,技術上的層遞進步雖然不是攝影概念誕生的直接源泉,但也為攝影話語機制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及物質基礎。考察當時的多方話語表達,早期攝影師們或早或晚都表達了強烈的“留存影像”的渴望,這些話語的融合、交匯,最終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帶來攝影概念的誕生。
參考文獻
[1]內奧米·羅森布拉姆.世界攝影史[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191.
[2]喬弗里·巴欽.每一個瘋狂的念頭:書寫、攝影與歷史[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5:14.
[3]喬弗里·巴欽.每一個瘋狂的念頭:書寫、攝影與歷史[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5:19.
[4]吳瓊.攝影話語的視覺意志——兼論本雅明《攝影小史》的問題意識[J].文藝研究,2015(02):87-99.
[5]吳毅強.攝影究竟是什么?——以喬弗里·巴欽的攝影概念研究為中心[J].文藝研究,2018(06):1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