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晗
摘 要:沂蒙老區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著名的四大革命老區之一(井岡山、延安、西柏坡、沂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共同創造了“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本文旨在紅色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開發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沂蒙老區;紅色旅游;開發模式
一、沂蒙山革命根據地概況
沂蒙山革命根據地是國家的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山東省沂水縣夏蔚鎮,面積約大32.6平方公里。這里是由夏蔚、雙山、王莊、大戰地、云頭峪五大景區構成。景區內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眾多的歷史遺跡。這里是山東省省委的前身,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舊址、是大眾日報的創刊地、還是孟良崮戰役陳毅指揮所舊址。這里不僅是國防教育基地、愛國教育基地、還是百家紅色旅游區。在景區內,不僅可以開展紅色之旅,感受在沂蒙山區先輩們戰爭時期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的精神,近距離觸摸歷史,感悟沂蒙精神,還可以欣賞這里美麗的自然風光,優美的人文景觀。是國防教育基地,革命老區夏令營接待中心,愛國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區。
二、紅色旅游文化及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的內涵
2.1紅色旅游文化內涵
紅色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主要是把已有的紅色歷史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紅和綠相結合,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旅游參觀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紅色旅游主題景點,既可以觀光賞景,也可以了解紅色革命歷史,加深學習革命精神的印象,提升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并促使其成為一種文化趨勢。
2.2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內涵
沂蒙山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里,曾經誕生過很多的名家,這里曾經是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名將蒙恬等一些偉人的故鄉。現在沂蒙山區更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在1926年的時候沂蒙就開始建立了黨的組織,并且八路軍115師挺近沂蒙山區,創建了沂蒙革命根據地。在沂蒙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也留下了許多戰爭時期的無數英雄兒女的動人篇章,比如臨沂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后來把他們的這種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概括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指“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沂蒙山素有“兩戰圣地、紅色沂蒙”之稱。
三、沂蒙山革命根據地旅游發展現狀
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位于山東省沂水縣夏蔚鎮王莊境內,是山東省省委前身,其旅游區南北長約12.7公里,東西長約5.7公里,總面積32.6平方公里。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根據地之一,沂蒙山根據地黨政軍指揮中心,素有“華東延安”之稱,是山東省建黨建軍開創時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爭史上被稱為“王莊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陳毅、粟裕等在這里工作過,戰斗過。在這里,每一座山頭都燃燒過抗日戰爭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滲透了抗日軍民的鮮血。景區內東、西方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中共山東分局舊址、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部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及孟良崮陳毅指揮所舊址、百年天主教堂、圣母山圣母堂、沂蒙山紀念館及根據地廣場等景點點融教育、愛國、休閑、參與于一體。讓您走進根據地,感受沂蒙山,呼吸沂蒙山革命老區自然的清新,觸摸歷史的滄桑,接受文化的洗禮,激發生命的靈光與激情。
四、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開發模式研究
國內現在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六類,分別是創意策劃包裝的藝術開發模式如井岡山等實景演出、基于文化保護的文化展示模式如建立博物館等、文化主題公園型開發模式如深圳世界之窗等、高科技模擬創新模式如《又見敦煌》等將各種先進技術應用到實景演出中、文化旅游房地產模式、文化創意產業園開發模式。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開發模式并沒有單一參照一種模式,依據沂蒙山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等,綜合考慮,充分結合革命老區現有資源,實現了幾種開發模式相結合。具體開發模式有以下幾種:
4.1創意策劃包裝的藝術開發模式(實景演出)
制作情景歌舞巨作《沂蒙六姐妹》《紅嫂》等,讓參觀者在觀看表演的同時又體會到了當年革命的困難程度,從而達到教育的意義。這種旅游開發模式對旅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一種創新。通過高科技的手法來編導本身的紅色歷史實景演出,通過實景演出將紅色旅游名片打響,打出特色。同時又運用了景區內的群眾演員,解決部分勞動力問題。
4.2基于文化保護的文化展示模式
結合了本地特色的紅色歷史文化留存等開展了特色旅游。保留了中共山東分局舊址、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部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及孟良崮陳毅指揮所舊址等,結合紅色歷史文化,就地保護,并建立沂蒙山紀念館及根據地廣場等景點,讓參觀者走進根據地,感受沂蒙山,呼吸沂蒙山革命老區自然的清新,觸摸歷史的滄桑,接受文化的洗禮,激發生命的靈光與激情。
五、結語
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沂蒙百姓在中國革命史上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在這里,有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在這里,有擁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在這里,有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在這里,有被毛澤東稱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典型厲家寨;在這里,有宛轉悠揚、風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調》;在這里,有共和國主席劉少奇、開國元勛陳毅、徐向前、羅榮桓、開國第一將粟裕、谷牧、羅炳輝留在這一片片充滿神奇和靜謐的土地上。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那一幕幕動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讓人肅然起敬。相信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文化開發將會取得更大的進步,讓擁有“兩戰圣地、紅色沂蒙”美譽的沂蒙精神代代流傳。
參考文獻
[1]孫虹飛,趙壯,等.長白山區域旅游文化開發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2]葉俊.比較視角下大別山(黃岡)紅色旅游發展模式研究——基于井岡山紅色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10).
[3]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武漢市新洲區徐古街長崗山村旅游扶貧規劃,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