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奕平


摘 要:近年來,伴隨經濟發展產生的環境問題亟待解決,打好環境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事不宜遲。文章基于EKC理論,以黃岡為例實證分析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間的關系。環境污染綜合指標與人均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間滿足倒“U”型EKC曲線關系。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EKC;經濟增長;環境污染
引言
黃岡作為湖北重要地級市,其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但由工業、交通、生活活動導致的環境污染對公眾的生活質量與社會的正常運轉造成影響,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以EKC為理論基礎結合環境、經濟相關指標數據探究其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間的關系,可通過實證結果針對性為其未來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建議,具現實性與推廣性。
1 黃岡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實證探究
受數據可得性及統計口徑影響,文章以2011-2016年各季度黃岡人均實際GDP為解釋變量,以同期環境污染指標的熵值標準化值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黃岡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探究。
1.1指標確定
為保證回歸的準確性與簡便性,文章以熵值賦權法所得權重計算出多環境污染指標的綜合指標作為環境污染指標。
黃岡經濟增長指標方面,文章以黃岡歷年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貢獻值及歷年末總人口為原始數據,以2010年為不變價計算出同期黃岡的地區實際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實際貢獻值,經數據處理,終得到同期地區人均實際生產總值,并將其做為用于反應黃岡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解釋變量,具體數值如下:
1.2模型設定
EKC理論首次于1991年應用于經濟與環境領域,倒U型的曲線描繪出污染程度隨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而變化的趨勢及曲線形態總效應有規模、結構與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指單位產出排放量不變的條件下,經濟總量上升會導致總排放量上升;結構效應是指在經濟總量與單位產出排放量不變的情況下,貿易投資政策的改變會將生產資源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中,由產業比重改變致使排放量改變:比較優勢產業污染強度高,排放總量上升,比較優勢產業污染強度低,排放總量下降;技術效應是指在經濟總量與產業結構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于生產設備的排污系統升級或對清潔能源的加大使用而帶來的污染強度的降低,使得最終總排放量下降。
綜合考慮前人研究及實際情況,設立EKC模型對于時間序列數據的一般模型公式如下:(對于收入產生影響的其他因素忽略不計)
其中,為環境污染指標,為人均實際生產總值。上述模型可以代表經濟增長與污染水平之間的幾種關系:當β2、β3=0時,β1>0為正相關,β1<0為負相關;β3=0時,β1<0而β2>0為正“U”型,β1>0,β2<0為倒“U”型;β1>0,β2<0,β3>0時為正“N”型,β1<0,β2>0,β3<0時為倒“N”型。
經檢驗,序列平穩協整,且回歸不存在時間序列數據相關問題。經SPSS對變量進行線性、二次及三次的曲線估計后得出以下結果:線性方程R2為0.872,顯著性為0.006,系數均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三次方程因數據公開性、可獲得性較低,數據樣本容量有限,三次項系數有誤,且一次項由于顯著性水平過大被剔除于方程之外,故三次方程不為采納;二次方程R2為0.999,顯著性為0.000027,除常數項外系數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終采納。其方程為:
由圖可知,黃岡市環境污染綜合指標與人均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間滿足“β1>0,β2<0,β3=0”的倒“U”型關系,與傳統EKC曲線形狀相符。這意味著自2011-2016以來,黃岡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成效不菲,且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黃岡市的環境污染水平應會進一步下降。
2 結論與建議
黃岡市環境污染綜合指標與人均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間滿足倒“U”型關系,近年來黃岡第三產業占比逐年增高,第一產業占比有下降趨勢可能都是重要原因。但農業屬黃岡市的主要產業,其經濟發展仍處于較落后水平,就此針對性提出以下建議:
2.1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推進高污染企業的轉型之路
應繼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逐漸改變長期以來以重工業為主、產生大量能源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合理發展新興服務業與環保產業,爭取正的結構效應;進一步削減重污染產業的過剩產能,積極引導企業升級轉型,爭取正的技術效應。通過正的結構和技術效應抵消負規模效應帶來的沖擊,從而改善環境質量。
2.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應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將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到城市的規劃建設當中,穩步推進綠色發展:倡導綠色出行,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及城市建設模式的“綠色化”;在擴大人口規模的同時,要對城市人口進行合理分流和布局。
參考文獻
[1]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8):1-28.
[2]劉華軍,裴延峰.我國霧霾污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檢驗[J].統計研究,2017(3):45-54
[3]李德立,王夕文.經濟增長對霧霾污染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門檻效應分析[J].生態經濟,2017,33(10):168-173.
[4]王祎藩,董超璠.基于EKC模型的天津市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與空氣污染的關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7(08):87-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