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蘇倩 金萬軍
千佛崖瑞像雕刻成為千佛崖摩崖造像中的一大亮點。唐朝時期,瑞像雕刻流行,僅四川境內就分布廣泛,從川北的廣元、巴中,到川西的邛崍、蒲江再到川南的安岳、大足均有發現,并有多則造像題記。
第一節 瑞像雕刻的由來
在中國佛教造像中有少量的造像因其來歷不凡或為帝王、名家所造,或有神奇的靈應故事等,釋門與信眾益之以種種的傳說,這樣一些像稱之為瑞像。唐代高僧道宣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二將瑞像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推至東漢明帝時期蔡愔從西域帶回的優填王畫釋迦倚像。在東晉時期,瑞像記載頻出,瑞像崇拜在社會上開始興起。至唐初,由于玄奘和道宣二位高僧的推波助瀾,瑞像崇拜初具規模。隨著唐初中印交往的頻繁,大量的印度瑞像被帶回中土,在社會上摹刻和流傳,不斷豐富著中國佛教造像的內容。
在四川各地的石刻摩崖造像中,保存有一批唐代雕刻的瑞像,但除了我們常見的菩提瑞像和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等瑞像題材的研究取得較多成果外。對于其它題材的瑞像研究成果極少。
第二節 千佛崖瑞像雕刻探析
一、菩提瑞像
千佛崖石窟造像中唐代瑞像雕刻別具特色,本節將詳細介紹千佛崖瑞像。千佛崖瑞像中菩提瑞像窟(第366號窟)保留完好,鑿造技術精美。菩提瑞像是因為千佛崖菩提瑞像窟窟內北壁近窟口處刻造像碑,碑額篆書“菩提像頌”,碑文題作 “大唐利州刺史畢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頌并序”。菩提瑞像的基本形象為:結跏趺坐,頭戴寶冠(或螺髻),頸戴項圈,穿袒右肩袈裟,右臂上飾臂釧,左手仰掌橫置腹前,右手撫膝,作降魔印。
菩提瑞像的流行是唐代瑞像崇拜的反映1。唐朝初年,由于玄奘和道宣等高僧的大力提倡,許多帶有神奇傳說和靈驗故事的造像被作為一種瑞像得到人們特別的崇拜,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并逐漸深入人心。
二、千佛崖251號龕瑞像
千佛崖251號龕被學者認為是瑞像龕。該龕位于廣元千佛崖中段下層,該龕約開鑿于唐開元初期,為外方內圓拱形龕,龕內正壁造三立佛,左壁雕觀音菩薩,右壁雕沙門形地藏,龕口雕二脅侍菩薩。
中尊佛像高于兩側立佛,磨光大肉髻,面相方圓,通肩袈裟,胸腹部呈密集的U形紋,腿部衣紋為豎長圓環狀,雙手于胸前轉法輪印。此像與敦煌莫高窟231號窟西壁佛龕頂榜題為“佛在毗耶離巡城行化紫檀瑞像”2特征基本相同。
左側立佛,磨光大肉髻,面相方圓,雙領下垂袈裟,內著袒右僧衹支,袈裟衣紋從身體右側向左腋下密集,左手于肩側握袈裟一角,右手下放體側,跣足,立覆蓮圓座上。此像與莫高窟237窟西壁龕頂東披第六身立佛像相近,該像榜題為“盤和都督府仰容山番禾縣北圣容瑞像”3 。
龕左壁的觀音菩薩,左手持楊柳枝,右手握凈瓶。右壁的地藏菩薩,光頭沙門形,右手下放體側握寶珠,左手上舉殘。這兩身像也應該是作為瑞像而加以表現的,只不過觀音和地藏的靈驗故事很多,要具體指出反映的題材和內容則是十分困難的事2。但也給我們一種啟示,在當時,地藏和觀音也有可能是作為一種瑞像題材在石窟中來加以表現的。
三、“釋迦降伏外道像”
千佛崖中582號龕及535號即蓮花洞中表現了“釋迦降伏外道像”。
582號龕,建于初盛唐之交,龕為外方內圓拱形龕,龕內雕一立佛像,高1.14米,磨光肉髻,面容飽滿,著通肩袈裟,領口略低,袈裟不出衣紋。雙手側上舉,左手雖殘,但還能看出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并食、中二指上舉,余三指屈,于掌心握圓球形物。像雙足殘,立于龕內。佛像下方左右兩側龕口各雕小立像一身,穿圓領窄袖長袍,雙手袖于腹前。過去學者都把他當成供養人對待,應不確,此二像應該和立佛所要表達的內容緊密相關。經仔細觀察,發現二小立像腦后殘留有卷發。原來這應該是兩身胡人像!由此我們可以馬上聯想到上述用祆神代表外道的情形,在廣元千佛崖,釋迦降伏外道中的外道變成了兩身胡人,兩者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千佛崖535號窟內也有表現釋迦降伏外道的造像,此窟又名蓮花洞,開鑿于武周前期,為三壁三龕式窟,窟內有許多武周時期補鑿的小龕,其中表現此題材的有七龕,龕形皆為圓拱形小龕,龕內造佛像一身,其中立佛一龕,結跏趺坐佛五龕,倚坐佛一龕。
從上面所介紹的鞏縣和廣元的例子看,釋迦降伏外道像在石窟中出現于初唐時期,有結跏坐像、倚坐像和立像三種形式,并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特別是雙手的變化最為明顯。初唐時期的像上舉的手基本上不超過肩部或略微超過一點;下放的手幅度比較和緩,多掌心向下或手指向下。到盛、中唐時期的巴中、西安碑林、敦煌造像時,上舉的手超過頭部,下放體側的手伸得比較直。另外從千佛崖535號窟內的雕刻來看,和582號龕不同的是沒有雕出明顯反映外道的內容,但每尊像上舉的手掌心中都握有一圓形物,在這里的圓形物表現的應該是太陽。而在鞏縣和巴中的雕刻中則省略了這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釋迦降伏外道像主要是通過雙手(一手上指,一手下伸)來表現其特征,而日、月都不是必須要表現的。特別是用外神和胡人的形象來表示外道就更是比較罕見的例子。
從千佛崖瑞像雕刻研探析中我們發現千佛崖瑞像雕刻題材豐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雷玉華,王劍平.《四川菩提瑞像研究》.
[2]孫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跡畫內容考釋》三,敦煌研究,試刊第二期,1983年2月.
[3]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圖版108,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
[4]關于觀音的瑞像莫高窟有觀音成道瑞像、蒲特山觀音成道像、觀音成道放光瑞像、如意輪觀音、摩揭陀國救苦觀音瑞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