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呂愛芹 ,閆 鵬 ,田翠翠 ,張 巖 ,康熙龍
(1.山東省寧陽縣農業農村局,山東寧陽 271400;2.山東省寧陽縣東莊鎮農技站,山東寧陽 271415;3.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鎮農技站,山東寧陽 271406)
粉唑醇(flutriafol)是由先正達公司開發的三唑類廣譜性內吸殺菌劑,對擔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多種病害具有良好的保護和治療作用[1]。國外登記粉唑醇主要用于防治麥類作物白粉病、銹病、黑穗病,玉米黑穗病、灰斑病、南方型銹病、大斑病,大豆銹病、灰斑病、褐斑病、斑點病,胡桃瘡痂病以及蘋果、棉花、甘蔗、甜菜等作物的多種病害[1-3]。2014年,粉唑醇的全球銷售額為1.05億美元;2009—2014年,粉唑醇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1%,其市場成長性良好[3]。近年來,粉唑醇在我國的登記和應用也更加廣泛。本文綜述了粉唑醇在我國的登記與研究應用現狀,并提出了管理建議。
盡管粉唑醇由國外企業研發,但在我國登記的均為國內企業。根據中國農藥信息網信息,截至2019年6月底,共有江蘇、浙江、廣東、山東、上海、天津、廣西、河南、云南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5家企業在我國登記了37個粉唑醇產品(不包括不在有效期的原臨時登記和正式登記產品),其中中等毒1個,低毒34個,微毒2個。粉唑醇登記產品中,原藥10個,總含量為95%~97%,登記企業均為江蘇和浙江生產企業,其中江蘇生產企業8個,浙江生產企業2個,見表1。
我國批準登記的粉唑醇制劑產品統計結果見表2。粉唑醇登記產品27個,其中單劑25個,復配劑2個。
粉唑醇在我國登記的作物共4種,為小麥、水稻、草莓和煙草。其防治對象共7種(類),統計結果見表3。

表1 我國批準登記的粉唑醇原藥產品

表2 我國批準登記的粉唑醇制劑產品

表3 粉唑醇在我國的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
近年來,我國各地植保農藥科技工作者對粉唑醇的應用開展了多項試驗研究。
王麗娟等[4]選用6種化學農藥對西瓜衰萎病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250 g/L粉唑醇懸浮劑3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西瓜衰萎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分別為64.29%、50.00%、39.29%、32.14%、25.00%、10.71%,西瓜分別增產19.66%、15.45%、14.89%、12.64%、7.87%、3.65%。其中,250 g/L粉唑醇懸浮劑3 000倍液對西瓜衰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增產效果最明顯。
張德勝等[5]通過藥液浸漬的方法比較了不同殺菌劑對儲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調查了各處理甘薯的出苗情況和農藥殘留情況。結果表明,儲藏90 d后,12.5%粉唑醇懸浮劑80 mg/kg、粉唑醇25 mg/kg+甲基硫菌靈210 mg/kg和粉唑醇25 mg/kg+百菌清800 mg/kg對黑斑病防效均可達90%以上,各藥劑處理對甘薯出苗無不良影響。儲藏60 d后,720 g/L百菌清懸浮劑、70% 霉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在甘薯薯塊中的殘留量符合相關標準,而12.5%粉唑醇懸浮劑20 mg/kg和80 mg/kg處理在甘薯塊中的殘留量高于歐盟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
吳順章[6]通過盆栽法研究粉唑醇和三唑酮對接種白粉病的苦瓜苗的防效。結果表明,粉唑醇的EC50值、EC90值分別為23.785 1 mg/L、110.896 3 mg/L,三唑酮的EC50值、EC90值分別為41.181 3 mg/L、290.913 6 mg/L,粉唑醇對苦瓜白粉病的活性好于三唑酮。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證明,在苦瓜白粉病發生初期,12.5%粉唑醇懸浮劑83.75~125.0 mg/L(有效劑量),連續噴藥3次,使用間隔期10~15 d,防效為66.00%~83.44%,可有效防治苦瓜白粉病。
馬紅明等[7]研究了40%粉唑醇·嘧菌酯懸浮劑防治西葫蘆白粉病有效的噴施濃度和應用技術。結果表明,40%粉唑醇·嘧菌酯懸浮劑750倍液、1 000倍液對西葫蘆白粉病的防效為72.47%~93.21%,極顯著高于其2 000倍液、3 000倍液及對照藥劑25%戊唑醇懸浮劑和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的防效;40%粉唑醇·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的防效顯著優于對照藥劑,且對西葫蘆安全、對環境友好,農藥殘留量低。建議40%粉唑醇·嘧菌酯懸浮劑750倍液、1 000倍液應用于發病期和感病品種;40%粉唑醇·嘧菌酯1 500倍液用于多種作物上防治白粉病。
王清輝等[8]對2%粉唑醇緩釋顆粒劑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施藥2次后,施藥量為1 000~2 500 g/667 m2,2%粉唑醇緩釋粒劑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隨施藥量的增加而增加,當施藥量增加到3 000 g/667 m2,防效開始下降。試驗結果表明2%粉唑醇緩釋顆粒劑防治稻瘟病最佳用量為2 000~2 500 g/667 m2,生產上推薦使用。
李愛華[9]研究了150 g/L粉唑醇懸浮種衣劑對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150 g/L粉唑醇懸浮種衣劑100~200 g/100 kg玉米種子,于玉米播前包衣處理,對玉米絲黑穗病防效為71.1%~83.2%,優于對照藥劑立克秀? 2%戊唑醇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且對玉米生長安全,玉米增產率為8.9%~9.9%。
粉唑醇作為應用前景良好的殺菌劑品種,為使其在我國更科學、有序、規范地發展,建議有關方面統籌協作。
近十年來,我國生產的粉唑醇除自用外,還用于出口。在當前國際貿易壁壘不斷產生、國際貿易摩擦頻發的嚴峻形勢下,要認真分析、精準測算粉唑醇國內、國際2個市場的需求總量,合理控制生產規模,避免產能無序增加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及資源浪費。
目前,我國粉唑醇產品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仍未統一,為保證企業間生產的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同時便于市場監管和推廣,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組織制定粉唑醇原藥及制劑產品的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
我國2017年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對“農藥使用者應當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制定了更嚴厲的措施。鑒于粉唑醇目前取得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較少的現狀,要積極鼓勵引導生產企業擴展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范圍,如玉米黑穗病、瓜類白粉病、水稻稻瘟病等,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粉唑醇在小麥、草莓[10]、大豆、花生仁、甜椒、香蕉、葡萄、葡萄干、咖啡豆和干辣椒[11]等植物源食用農產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建議有關部門借鑒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地區(國家),堅持“既要嚴字當頭,又要符合國情”的原則,盡快制定粉唑醇在我國瓜類、甘薯等農產品,特別是食用農產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以更好地保障消費者安全,提高出口農產品的競爭力。
要未雨綢繆持續進行粉唑醇的抗性發展及使用風險(藥害)監測工作,合理開發復配品種,指導農業從業者科學安全合理使用,避免病原菌抗藥性產生過快或延緩抗藥性增長速度,盡量延長使用壽命。
各級要上下聯動、各地要通力協作,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特別要注意從互聯網、廣播電視、農藥農資類報紙雜志及各類植保農藥(藥械)展覽會交易會等渠道發現問題線索,順藤摸瓜,追根溯源,嚴厲打擊涉及粉唑醇以及其他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的違規違法行為,切實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各方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