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芳 李柏春 陳勇 姜秀峰
(1 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無錫,214011; 2 宜興市張渚人民醫院,宜興,214200)
目前臨床多采取藥物、康復訓練等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效果欠佳或生命質量未改善等,影響臨床需求,體外膈肌起搏是通過脈沖電流慢性刺激膈肌,以此增強膈肌耐力,促使通氣功能恢復,本文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體外膈肌起搏治療,獲得讓人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3.71±6.96)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28±1.06)年;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4.19±7.02)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36±1.15)年;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經常規治療,予以持續低流量吸氧,化痰止咳、解痙平喘、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同時予以患者呼吸肌功能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體外膈肌起搏治療。體外膈肌起搏儀(廣州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型號HLO-GJ13A),患者坐位或臥位,主電極片置于鎖骨中線與第二肋間交叉點,次電極片置于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處。起搏次數9次/min;脈沖頻率在30~50 Hz,刺激強度:12~30單位,起搏次數9~15次/min,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節參數,30 min/次,1次/d,2組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檢測2組治療前后6 min步行試驗(6MWD);2)檢測患者動脈血氣分析: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血氧分壓(PaO2);3)比較2組患者睡眠質量,采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2]評估,該量表有18個自評量表,分為7個成份,標準分范圍0~21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6MWD及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6MWD及動脈血氣分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6MWD較治療前增加,動脈血氣分析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變較對照組更為明顯,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6MWD及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 治療前2組睡眠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睡眠質量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多見持續性氣流持續性受限,使人體呼吸功能受損,部分患者因呼吸肌疲勞,使肺通氣功能下降,出現低氧血癥,嚴重者出現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伴睡眠障礙,睡眠低氧血癥則會加重肺動脈高壓,加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展。其原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期間低通氣及中樞化學驅動的降低,造成睡眠中血氧飽和度降低,出現睡眠呼吸紊亂。膈肌是人體最重要的呼吸動力組織,膈肌收縮力降低或膈肌耐疲勞能力下降等,則會加重低氧血癥。同時持續氣流受限患者因需每次加大呼吸肌完成呼吸動作的負荷,造成呼吸肌運動耐力下降,誘發呼吸肌疲勞,并與疾病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甚至誘發呼吸衰竭。
體外膈肌起搏屬于無創性操作,撤除方便,操作簡單,多可作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輔助手段。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體外膈肌起搏治療,通過對膈神經利用脈沖電流持續性刺激,增加膈肌纖維細胞內線粒體密度,提高膈肌的收縮功能及收縮速度,增強膈肌的耐疲勞能力,以此能改善呼吸肌肌力,促進膈肌血循環,增加胸廓容量及潮氣量,改善患者肺功能[3];同時持續電刺激可提高磷酸化能力,增強有氧氧化能力,使肌肉組織得到充足的氧氣,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患者肺功能。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6MWD高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該研究證實,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體外膈肌起搏治療,在提高患者肺功能,增加運動耐受力同時,可改善患者動脈血氣分析,提高患者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體外膈肌起搏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患者動脈血氣,增強患者運動耐受力,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