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宇,劉占兵,肖 飛
1.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康復科(鶴壁 458030);2.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康復科(鶴壁 458030)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類型之一[1-2],是由于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導致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神經、血管等導致血管痙攣,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眩暈、頸部疼痛等臨床癥狀[3]。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案有針灸治療、中藥口服治療、推拿等[4],由于人群敏感性不同,單一療法治療CSA雖然能達到一定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癥狀不能緩解,遷延不愈。本文采用針灸聯合推拿治療CSA,結合腦血流指標探討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間于我院就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共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6例。對照組男29例,女27例;年齡31~78歲,平均(51.4±6.98)歲;病程2~76月,平均(22.5±10.65)月。研究組男26例,女30例;年齡29~78歲,平均(52.2±7.64)歲;病程1~81月,平均(24.1±12.36)月。兩組患者在上述一般資料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通過院倫理學委員會審議,并與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版)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6]。即: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頸部運動試驗陽性;③影像學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增生;④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⑤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2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③年齡在20~80歲之間,意識清醒,活動正常;④簽訂知情同意書,依從性較好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患者;②合并鎖骨下動脈缺血綜合征、顱內腫瘤及其他神經精神性疾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④妊娠、哺乳期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采用推拿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取端坐位,以常規手法疏通經絡,合理控制推拿力度,之后采用三步推拿法。 開源增流,以拇指或食指向下、向內按揉頸臂穴,頻率為70次/min;補償平衡,采取一指禪屈拇指指推兩側華佗夾脊,使力作用于后關節,頻率為100次/min;解痙通暢,以手指按壓推動風池穴,頻率為90 次/min,之后予以常規手法放松5 min。三步推拿法每步10 min,共30 min,1 d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中間休息2 d[7-8]。
2.2 研究組:在推拿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取端坐位或俯臥位,暴露肩部,取患側百會、風池、頸夾脊、肩井、天柱、后溪、合谷和外關穴等穴位,以酒精棉球對穴位進行消毒,取0.3 mm×40 mm 的毫針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以上穴位,得氣后留針30 min,出針后按壓針孔30 s,2 d1次,10 d為1個療程,間隔10 d進入下一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9-10]。
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測量患者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使用TCD測量血流指標。ESCV量表主要用于評估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眩暈(程度、頻度、持續時間)、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以及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總分3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越輕[11]。CASCS量表主要用于評估患者的頸椎功能,主要包括軟組織、骨關節體征、椎動脈受壓體征、神經根受壓體征、脊髓受壓體征以及交感神經麻痹征臨床體征,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相應組織功能越完善[1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Companion型,德國EME公司)用于評估患者的椎-基底動脈供血情況,主要測量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等指標[13]。
4 療效標準 治愈:患者眩暈、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日常生活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對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14]。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22.0統計學軟件,以均數±標準差描述計量資料,兩組患者的差異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以[例(%)]描述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235,P=0.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的比較 見表2。兩組患者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在治療前無統計學差異(t=0.498,P=0.619;t=-1.730,P=0.086)。治療后兩組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均明顯升高(t=17.282,P=0.000;t=11.177,P=0.000;t=33.994,P=0.000;t=19.601,P=0.000);其中,研究組治療后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5.716,P=0.000;t=9.885,P=0.000)。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MFV、PSV均明顯升高,而PI 及RI值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研究組TMFV、PSV顯著高于對照組(t=2.707,P=0.008;t=2.099,P=0.038),PI 及RI值則顯著低于對照組(t=-2.619,P=0.010;t=-2.508,P=0.014)。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的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注: 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現代醫學認為,CSA是由于椎間隙狹窄、骨贅、頸椎節段性不穩等造成椎動脈受壓,或頸椎旁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而引起血管痙攣,導致椎-基底供血不足,腦部由于缺血而出現相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頸部疼痛,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癥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由于CSA病程長、治療慢,且患病后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早期及時治療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CSA屬中醫的“眩暈”范疇,是由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勞倦內傷、痰濁中阻,以致筋脈失養、營衛失和、氣血不能上榮清竅。傳統以推拿治療為主,其核心為正骨手法,通過按、拿等手法刺激頭、頸、肩等相關穴位,可以舒筋活血、解痙止痛,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治療疾病的目的[15-16]。在本研究中,在推拿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可看出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在治療前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研究組治療后的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加用針灸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明顯,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復較好,頸椎功能恢復較好。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是臨床上診斷CSA常用的檢查手段,通過探查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動指數和阻力指數反映血管痙攣和血管受壓迫情況,推測腦部供血情況。經TCD探查,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流指標有明顯變化,研究組TMFV、PSV顯著高于對照組,PI 及RI值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進一步證明使用針灸治療可提高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管阻力,降低頸部交感神經興奮性,緩解血管神經痙攣,改善腦部供血。分析原因為,使用針灸治療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調和陰陽和扶正祛邪,“通則不痛”,通過針刺百會、風池、頸夾脊、肩井、天柱、后溪、合谷和外關穴等穴位,可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流速度,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水腫的吸收,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減輕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刺激,同時又能緩解血管痙攣;另一方面使用針灸治療又能激發神經體液調節,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對腦部的供血情況,緩解眩暈、頭痛等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較好,可以明顯提高ESCV 評分和CASCS 評分,顯著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降低搏動指數和阻力指數,改善血液動力學等特性,對疾病的治療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