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鴻宇 曹華 齊楷 叢艷昭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吉林省延邊州畜牧總站
3.吉林省延吉市動物衛生檢疫站
造成萊姆病的病原體為伯氏疏螺旋體,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對人類和動物健康存在嚴重危害的蜱傳疾病,可引起人體多系統、器官的損害。該病的流行特點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到目前為止,全球伯氏疏螺旋體至少可分為20個不同的基因型,其中我國北方以伽氏(B.garinii)和阿氏(B.afzelii)為主。松峰山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附近山林相連,存在著各種蜱類,但關于相關地區蜱攜帶伯氏疏螺旋體的情況還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開展相關研究為蜱及蜱傳播的疾病防控提供依據。
1.試驗材料
1)采集樣品:布旗(60 cm×100 cm),鑷子,5mL離心管。
2)PCR引物及條件:本試驗采用Chu的方法檢測病原。需進行兩輪PCR擴增。第一輪擴增時使用的引物:23S3和 23Sa, 23S3:5'-CGA CCT TCT TCG CCT TAA AGC-3' ;23Sa:5'-TAA GCT GAC TAA TAC TAA TAA CCC-3'。第二輪擴增時使用的引物:23S5和23S6,23S5:5'-CTG CGA GTT CGC GGG AGA-3';23S6:5'-TCC TAG GCA TTC ACC ATA-3'。兩輪 PCR擴增條件分別為:變性94℃ 30s,退火55℃ 30s,延伸 72℃ 40s,共進行 30 個循環;94℃ 30s,59℃ 30s,72℃ 40s,30 個循環。
2.方法。用人工布旗法采集自由生活的蜱,將兩個地點采集的蜱裝入5mL離心管并標記信息。應用布旗法采集游離蜱1000余只;隨機選擇96只革蜱,48只血蜱和48全溝硬蜱進行檢測。提取DNA后進行PCR擴增,初步確定伯氏疏螺旋體陰陽性后將陽性PCR產物測序,鑒定所攜帶伯氏疏螺旋體基因型。
1.統計結果。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峰山的三種蜱攜帶伯氏疏螺旋體情況進行統計,如表1 所示,總檢出率為8.85%。其中全溝硬蜱的檢出率最高,其次是血蜱,最低是革蜱的檢出率,分別為29.17%、4.17%和1.04%。

表1 三種蜱的感染情況
2.基因測序。將伯氏疏螺旋體陽性樣本送去DNA測序后,測序結果經BLAST發現了伯氏疏螺旋體的兩種基因型,分別為阿氏疏螺旋體(B.afzelii)和伽氏疏螺旋體(B.garinii),這兩種基因型均被報道為伯氏疏螺旋體的致病基因型。
我國在1987 年初次檢測到萊姆病,現根據檢測發現,我國大部分山林地區都是萊姆病的自然疫源地。本次試驗的192份樣品中檢測到17份含有伯氏疏螺旋體,總檢出率為8.85%。與威虎山檢出率相比相對較低。本次試驗在革蜱樣品中檢出率為1.04%,與陜西省、大興安嶺等地區的報道相比較低。血蜱樣品中檢出率為4.17%(48/2),同樣本研究的檢出率相對低。而本研究中的48份全溝硬蜱樣品中檢出率為29.17%,與其他研究相比較高。
這次試驗表明松峰山附近的蜱攜帶伯氏疏螺旋體,其中全溝硬蜱的攜帶率最高,其次是血蜱,而革蜱的攜帶率最低。同時本研究檢測的兩種伯氏疏螺旋體均屬于致病基因型。因此,松峰山相關地區應做好防控工作以保護游客的安全,游客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感染。蜱的生存能力很強,可以長時間耐饑餓,宿主也是多種多樣,因此,蜱很難防治,以蜱作為傳播媒介的疾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結論:松峰山附近蜱攜帶伯氏疏螺旋體,且感染率相對較低,但在此生活的人類及家畜在一定程度上有感染該病原體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