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玲,張新波,戴靜波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藥用基礎化學是我校根據崗位需要和未來發展,結合本校培養目標、辦學特色,對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進行重組優化而開發的適合我校學生發展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對藥用基礎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后續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藥用基礎化學是一門探索性強的學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何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發現在配位化合物的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PBL教學法是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最早提出和創立的[1],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學生主體,以問題為基礎,強調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通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的引路人。
俗話說:“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對于一堂新課來說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配位化合物教學環節,教師嘗試將PBL教學法應用到導入環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關于鉛中毒的新聞視頻,或講述古羅馬帝國的滅亡和貝多芬致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解決下列幾個問題:(1)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2)試推測鉛中毒的機理可能是什么?(3)我們可以采用哪些藥物作為鉛中毒的解毒劑?這些藥物與一般的化合物有什么不同?試推斷其解毒機理。教師通過提問設疑,讓化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暫時先不要直接給學生講解原因,而是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長根據自己組員實際情況給每個人分配任務,每個組員必須根據自己的任務查閱教材和參考書,利用網絡、期刊搜集相關資料。再統一把各自找到的相關信息匯總,得出結果,并請各組代表對結果進行匯報。在學生自主討論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適時了解各組進展情況,并提供適當幫助。其中一小組學生認為鉛中毒是和人體內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配合物。教師接著追問配合物的組成是什么?引入“配合物”一詞。

在該教學環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課堂自主討論與交流環節結束后,教師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對學生的積極表現予以肯定。對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要加以補充。學生只得出硫酸四氨合銅的化學式為[Cu(NH3)4]SO4,接著教師用PPT向學生展示[Cu(NH3)4]2+的結構式,引出配位鍵的概念:由配體單獨提供電子對,該電子對進入另一個原子空軌道而形成的化學鍵就叫做配位鍵。其中接受電子對的原子叫中心原子,提供電子對的叫做配位體。中心原子和配體之間通過配位鍵結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配位化合物。以[Cu(NH3)4]SO4為例,講授配位化合物的相關概念:內界、外界、配位原子、配位數、配位體的個數、配離子電荷等。
PBL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有利于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將此教學法應用到藥用基礎化學的教學中有著巨大的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應當逐步實施和加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