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亦安冉
這是一個關于人與水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城市與水的命題。
水是蘇州的靈魂,蘇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文化脈絡貫通古今。獨占太湖一大片水域的吳中,更是因水而美、與水為友。
建設海綿城市,讓雨季泛濫的水資源不再無處安放,讓流入河道的雨水清澈透明,更好地保護了這座城的水資源和水環境,提升了生活其間之人的生活品質,讓這座城與水與人的故事更好地得以延續。
一下雨就被迫“看海”?
傳統城市建設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礎設施,導致城市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滲水蓄水功能。有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國20個省市因為洪澇導致2000多萬人受災,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53億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改善“小雨積水,大雨內澇”的現狀,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宗旨的海綿城市應運而生。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量“釋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建海綿城市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根據《蘇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暫行)》要求,所有新建、改建項目都要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灰綠結合,通過地塊內低影響設施建設,如綠色屋頂、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從源頭加強徑流控制和污染削減,實現地塊內的雨水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吳中區大力推進和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已在建設項目中啟動、落實和管控,以點帶面,示范引領。
據吳中區住建局相關人員介紹,目前吳中區內已建、在建海綿城市項目有20余個,海綿設施部分計劃總投資約4000萬元,涵蓋建筑、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河道、水系等多個類別。此外,吳中區已初步建立完善海綿城市項目監管體系,將海綿城市相關指標作為項目建設的基本要求進行監督管理,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適水規劃,與水共存。在吳中,多個有特色的海綿城市項目穩步推進,一個韌性十足的“海綿城市”正在太湖之畔崛起。
太湖,是蘇州的母親湖。吳中的故事,也從太湖開始,就讓我們從太湖說起。
近日,位于吳中太湖新城的“太湖新城核心區初期雨水治理”工程進展已過半,總容量為2000立方米的五個雨水收集沉淀池已竣工,初期雨水處理后期工程也已經投入建設。
此項工程可緩解太湖新城核心區域雨水徑流對天鵝港及蘇州灣的污染,是保護太湖水資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太湖區域年降水量為1100至1150毫米。吳中太湖新城建成后,啟動核心區域內雨水經由雨水管排入天鵝港,并由天鵝港水利樞紐閘閥控制,最終排入東太湖的蘇州灣。
雨水徑流所攜帶的污染物以各種形式積蓄在街道、陰溝和其他不透水地面上,在降雨的沖刷下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城市受納河道中。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如果直接匯入天鵝港,會直接影響區域河流的水質情況及景觀生態效果,間接影響東太湖區域水環境質量。對此,吳中太湖新城在天鵝港水利樞紐上游設置了五個雨水收集沉淀池,收集初期雨水并進行沉淀、過濾等預處理后,用于附近綠化的澆灌,或者排入生態濕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讓干凈的雨水流入河道。
實際上,太湖新城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草地、湖泊、濕地,盡量保留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不僅如此,對于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也盡最大限度做到了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
比如在吳郡綠島區域東二東三路的建設過程中,太湖新城沿道路兩側因地制宜設置下凹式綠地及生態滲渠,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和滲渠中的積存、滲透及自然凈化作用,減少地表徑流,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合理補充地下水。當降雨量較大時,滲渠內雨水還可通過透水管進入雨水收集池,進行收集利用,形成生態排水模式及可持續水循環系統。
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海綿城市”讓一座城市具有良好的“彈性”,新建項目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同時老新村也有改造的需求,也想要在降雨來襲時能夠自由地“呼吸”。
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東苑新村,屬于典型的拆遷保留老舊小區,共11幢多層住宅408戶居民。東苑新村問題多而復雜,傳統的碎片化改造思路,已不能滿足需求,蘇州科技大學水環境與安全研究所總工劉寒寒,長期從事人居環境改善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希望從系統化的角度,將“海綿城市、綠色人居環境”的理念和概念融入老舊小區改造中,這與吳中住建局、吳中高新區建設局思路不謀而合,經過調研和討論,因地制宜提出“綠色、健康、舒適”的綜合改造目標,開展吳中區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模式的試點工作,東苑新村就是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的試點之一。
劉寒寒介紹,傳統的老舊小區改造重點突出立面出新、排水管網造、道路改建等內容,而東苑新村綜合改造項目將海綿城市建設、綠色人居環境理念納入老舊小區改造系統中,基于老舊小區問題導向,考慮人居需求及城市規劃發展,遵循以人為本,體現“戶外、自然”的元素,進行建筑、道路、排水、景觀等專業綜合改造,排水系統重點綜合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技術思路,系統化梳理現狀,在室外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礎上,采用建筑雨落管斷接、支管截留、改良式雨水花園、生態停車場等系統化技術手段,優化居住區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指數。
東苑新村條件有限,施工時特意選取了易維護、效果好的技術措施,在主干道一側采用改良型的線性雨水花園,在小區主干道兩側綠化帶設置了70余平方米的雨水花園,收集主干道和部分屋頂雨水,并進行有組織的滯蓄,雨水通過開孔側石進入雨水花園,一部分通過雨水花園過濾層凈化后滲透至溝底的盲管排入雨水管道,大雨的時候雨水通過設置在雨水花園內的溢流井溢流至小區排水系統。在小區內部一處設置了全結構透水鋪裝的停車場,結構層采用EST鋼渣透水混凝土,面層采用模框植草磚,雨水不進入排水管,而是直接下滲,保證透水的情況下又增添了綠意。
東苑新村綜合改造工程于2019年1月開工,目前項目主體基本完成,海綿設施部分正在有序推進,預計9月底完成。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的故事也許才剛剛開始。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中,吳中獨占太湖五分之三水域,人水關系是構建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園博園,地處太湖岸線,依托太湖,將江南水鄉村落囊括其中,結合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及全省村莊整治新技術的集成應用與示范,在江南水網地區探索和實踐海綿城市理念,蘇州首個大型“海綿”公園就此在太湖畔誕生。
去園博園里走上一圈,稍作留意的話,你就會發現,部分道路兩邊沒有常見的下水井蓋,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集雨型生態邊溝,利用水流重力凈化、輸送、收集雨水。園內還有下沉式的綠地“雨水花園”,通過特殊的景觀設計,下雨時對雨水進行積蓄、滲透。園博園還把綠地、花園種到了房頂上,這是海綿技術的“綠色屋頂”,通過在屋頂上種植植物,可吸納更多的降水,減輕建筑下水道和水處理系統的負擔,同時房屋夏天更涼爽,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園博園建造時,園區及各城市展園全面圍繞“海綿”理念,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等雨水綜合管理辦法,通過滲、蓄、滯、凈、用、排等多種技術,探索實踐海綿技術在園內的系統應用。當然,在增加雨水滯留、釋緩功能的同時,也盡量保證原有的景觀功能不缺失、設計標準不降低、園林品質有新意。
據介紹,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博覽園海綿示范項目包含園內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被緩沖帶,生物滯留池,集雨型生態邊溝,綠色屋頂等相關海綿示范項目建設。同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始終強調“海綿”技術應用與景觀的有機融合,強調雨水系統的專業統籌與系統設計,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功能作用,強調園林綠地建設的功能性和海綿技術應用的適宜性、科學性與藝術性——“海綿”理念的生態技術,在園博園里得到藝術化的呈現。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園博園工程實施中在自然地形的基礎上優化了道路與綠地關系的豎向設計,構建了園路路面與綠地匯水、蓄水的關系,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主要河流、濕地和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同時也結合園博園功能需求對現狀部分魚塘、村莊水系、順堤河等進行了溝通和梳理,削減徑流污染,有效利用了場地雨水資源,恢復自然水文循環,改善生態環境。
相關人士介紹,園博園共實踐了海綿技術10余項,水域調蓄容積約13萬立方,對雨水實現“收放自如”,對周邊區域的雨水徑流污染也實現了有效控制。
吳中,因水而美、與水為友。人與水,城市與水的故事還在延續。海綿城市的故事有些已經實現,有些正在進行,會呼吸、有彈性的吳中,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