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興安界首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 廣西 桂林 541306)
骨折是常見創傷,患者在承受疼痛的同時,其行動也會受到一定限制,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若治療不及時,還會使骨折愈合效果受到影響,減緩恢復的速度[1]。即便康復也無法和受傷前的行動力相同,甚至有很多患者的骨折部位畸形。特別是踝關節,因靈活性明顯且負重大,所以損傷幾率偏高,踝關節損傷發病率高。在臨床治療中,手術是首選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由此可見,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40例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并分析手術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的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及40例患者家屬知情后開展研究,隨機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40例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患者分為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
實驗組20例患者年齡為21~68(58.75±3.73)歲,男女分別為10(50%)、10(50%)例。
對照組20例患者年齡為22~71(58.80±3.69)歲,男女分別為12(60%)、8(40%)例。
納入依據:①自愿參與研究;②經臨床檢查確診為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
排除依據: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治療依從性差。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資料,如年齡、性別,經對比顯示統計值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短肌腱移位治療,患者接受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在腓骨短肌腱周邊將外側半肌腱階段,并在距離踝關節平面0.5厘米的位置做出骨隧道[1]。通過絲線進行牽引并處理腓骨短肌腱游離組織,縫合經處理肌腱末端、踝關節前側關節囊、軟組織等,重建下經腓韌帶。
實驗組接受骨膜移位治療,麻醉方法同對照組,結合患者受傷的部位和類型,確定手術切口[3]。切開伸肌支持帶并向外側牽拉,尋找外踝動脈主干開始部位、腓骨動脈穿支降支,并選擇腓骨遠端前方的內側做出條形骨膜瓣,經翻轉后保證和下經腓韌帶相互重合并縫合處理。針對下經腓韌帶的損傷,需采用修復和止血方法,縫合傷口后使用抗生素,盡量規避感染問題的發生[4]。
對實驗組、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時間、愈合時間進行比較與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行χ2檢驗,計數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例)
根據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對比結果可知,實驗組兩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對比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對比 ()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愈合時間(d)實驗組 20 59.78±5.33 63.27±4.24對照組 20 85.36±7.56 78.39±6.01 t-12.3672 9.1934 P-0.0000 0.0000
踝關節負重較大,一旦受傷,會對人體行動力產生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大部分踝關節創傷的疼痛感劇烈且并發腫脹,若治療不及時,將對功能恢復效果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應高度重視臨床治療的重要性。其中,下脛腓聯合分離屬于踝關節骨折的并發癥之一,由于其生理結構復雜,若固定不合理,必然會影響骨折的臨床治療療效。將骨膜移位手術治療應用于臨床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中療效顯著,推廣可行性顯著[5]。
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接受骨膜移位治療,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損傷的過程中,將骨膜移位手術治療方式合理應用于其中,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使得手術消耗的時間減少,術后骨折愈合的時間縮短,加快了患者踝關節功能的康復速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