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娟 畢成玉 甘朵
(四川省腫瘤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早期肝癌臨床癥狀并不顯著,一般在患者體檢或出現肝區疼痛、腹脹、納差、消瘦、乏力及全身性的黃疸、腹瀉、低熱等癥狀后被發現[1]。發現時多數為晚期,臨床中一般針對肝癌患者實施介入化療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我院針對收治的肝癌患者進行護理觀察,旨在進一步探究循證護理對于肝癌患者介入化療術后的護理效果。
隨機將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需行介入化療手術的肝癌患者63例分成兩組,納入標準[2]:收治的肝癌患者經臨床診斷及病理學診斷后均確診為肝癌患者。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嚴重手術禁忌癥及不同意參與此次觀察的患者。A組31例患者;B組3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對兩組肝癌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本次觀察均在所有肝癌患者知情同意基礎上開展,本次觀察均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給予A組31例患者術后實施基礎護理,給予B組32例患者術后實施循證護理,具體如下:(1)提出循證問題:在接受介入化療手術治療過程中針對患者機體、飲食、心理、疾病知識掌握水平、并發癥情況等方面對患者循證問題進行評估及確定,組建循證護理小組,針對肝癌及融入化療術后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現象進行著重提出,繼而采用文獻檢索的方式搜索臨床護理科研結果,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護理需求等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2)具體的護理計劃:在確定循證護理的中心“實施舒適護理,最大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現象”后,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飲食及并發癥預防護理措施:a、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針對肝癌患者實施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客觀認識,改善患者對癌癥的認識,提高患者對并發癥現象的理解,正確掌握并發癥的防治措施,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度。b、飲食指導: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飲食指導,每天大量飲水,給予易消化的高營養食物食用,采用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提高機體抵抗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c、并發癥預防護理:護理人員應監測患者體溫變化,發現體溫超過38攝氏度應立即給予物理降溫(利用酒精擦拭皮膚)或遵醫囑給予藥物控制,指導患者將每天的飲水量控制在2000ml以上;針對疼痛患者應采用精神轉移、視覺轉移及聽覺轉移的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告針對胃腸當面應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3mg格拉斯瓊進行治療,2次/d,緩解造影劑對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
對比兩組肝癌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的差異。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肝癌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1.94%(13/31),其中,發生嘔吐患者5例,發生惡心患者6例,發生術后低溫患者2例;B組肝癌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8.75%(6/32),其中,發生嘔吐患者3例,發生惡心患者3例,發生術后低溫患者0例。兩組相比:χ2=4.02,P=0.04。
兩組肝癌患者護理前后對比疼痛評分、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護理前的各項指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且兩組護理后的各項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所示。

表 兩組肝癌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評分、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
肝癌患者在實施介入化療手術治療后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能顯著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化療后不良反應現象及并發癥現象的出現,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3]。臨床報道顯示[4],針對肝癌患者在實施介入化療手術治療后給予循證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循證護理主要是指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明確、準確及明智的結合臨床經驗、科研結果與患者護理需求等開展的一系列護理手段,屬于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5]。針對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化療治療后給予循證護理主要是指針對患者心理、生理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現象進行預防性、針對性的護理,最大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6],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改善護患關系,循證護理實施過程中患者能夠結合護理人員開展的心理疏導及疾病知識的健康宣教能強化自身肝癌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由于擔心疾病及預后產生焦慮、緊張的負面情緒[7]。在患者情緒及心理得到相應的改善后能有效改善由于精神緊張產生的疼痛程度,利于患者手術效果的提升[8]。
綜上,針對肝癌患者在介入化療術后實施循證護理的護理效果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