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紅
(青海省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7)
腦出血是由于腦底微小動脈破裂引起的一種出血現象,其起病較急、發展迅速,患者常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但術后有一定的概率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DVT),使患者出現下肢浮腫、行走困難、低熱及疼痛等一系列癥狀,不僅會延緩患者的術后康復,血栓脫落還可造成肺栓塞,進一步加重對患者預后的影響[1-2]。我院搜集360例高齡腦出血患者的手術資料,并分組討論術后DVT的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現總結如下。
選擇我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60例高齡腦出血手術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根據術后有無DVT發生分組,Ⅰ組5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齡段70~85歲,平均(75.37±4.62)歲;Ⅱ組302例,男性157例,女性145例,年齡段70~86歲,平均(76.83±6.18)歲。
搜集和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從年齡、性別、煙酒史、出血部位、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方面分析引發DVT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關的護理對策處理。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0.0錄入和處理實驗數據。
兩組在性別、年齡、出血部位、煙酒史等方面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出血量、臥床時間、GCS評估值及血清Hcy水平等方面,兩組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各項臨床資料的分析
腦出血是目前臨床上的常見、多發病之一,罹患率約占所有腦卒中的20%~30%[3]。DVT對患者的術后康復與預后有明顯影響,尤其是高齡患者,該類患者的機體抵抗力較差,加上普遍伴有各種基礎慢性疾病,相對更容易引發DVT,患者因此病死的風險也更大[4]。因此,重視加強對術后DVT的預防及治療,對于改善疾病預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甚是關鍵。
本組研究中,筆者針對360例高齡腦出血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組討論與分析,發現DVT的發生與患者年齡、性別及出血部位等因素并無明顯關系,但從出血量、臥床時間、GCS評估值等方面分析,可見Ⅰ組出血量≥30mL、臥床時間≥4周、有使用血管刺激性藥物者發生DVT的概率顯著提升,與Ⅱ組相比,Ⅰ組的GCS評估值也較低,而血清Hcy水平則較高。提示高齡腦出血患者術后引發DVT與上述因素均存在密切的相關性。針對DVT危險因素的護理,需要合理縮短臥床時間,合理控制手術出血量,妥善使用血管刺激性藥物,做好預見性護理措施,并給予情緒安撫、加強營養指導等處理[5]。
綜上所述,高齡腦出血患者術后發生DVT涉及的因素較多,如手術出血量較大、臥床時間較長、使用血管刺激性藥物等。對此,臨床應重視做好各項護理防范工作,以加強對術后DVT的預防,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