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利
(淮安市中醫院,江蘇 淮安 223001)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內鏡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中腹腔鏡的應用范圍廣泛,其手術操作簡便快捷,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較快,因此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1]。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升,臨床護理內容也得到不斷豐富,除了基礎護理之外,更加注重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適度,積極預防并發癥,從而促使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復。本研究探討了在腹腔鏡護理中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的方法以及效果,以期為腹腔鏡手術護理提供相應參考。
選擇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共計100例,隨機進行如下分組:研究組共有患者50例,對照組共有患者50例,兩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可比。對于此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對照組患者腹腔鏡手術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內容如下:
1.2.1 做好術前護理
手術前一天,巡回護士到病房訪視病人,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心臟功能、既往病史以及現病史、過敏史等進行詳細了解掌握,確保患者符合手術指征[2]。另外,由于很多患者對自身病情以及手術方式、安全性的不了解,術前較易出現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甚至影響到手術治療的依從性。因此,巡回護士應當加強對患者心理護理,詳細向患者進行手術知識的講解,指導手術配合的方法,向患者強調手術醫生經驗豐富,技術成熟,安全性高等,使患者術前能夠保持情緒穩定、放松[3]。
1.2.2 做好術中護理
手術期間巡回護士協助患者擺放正確且舒適的體位,尤其截石位擺放時既要考慮充分暴露視野,便于醫生操作,又要防止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的損傷,并注意隱私保護. 保持手術室溫濕度適宜,術中用的沖洗液以38度為宜,采用綜合保溫措施使手術病人中心體溫維持在36至37度.器械護士提前洗手上臺,保證器械狀態良好,并配合手術醫生做好患者手術區域的皮膚消毒和鋪巾。巡回護士調整好氣腹機壓力(12-15mmHg),做好患者術中情況觀察以及各項儀器數據的觀察監測。
1.2.3 術后護理
術后及時做好患者保暖,等患者完全清醒將患者平穩送至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各項交接,為患者安置合適的體位,告訴患者會有上腹部脹痛或肩部疼痛,是因為手術中充入體內的二氧化碳刺激了膈肌所致,可以采取頭低臀高位緩解疼痛,術后三天自行緩解。術后第二天,及時回訪患者,指導患者下床活動,防止腸粘連和下肢深靜脈血栓。
(1)護理效果:從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住院費用、術后焦慮評分(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分)、術后切口感染率幾方面進行評價。(2)護理滿意度:通過進行問卷調查方式統計,采取百分制評分法。
研究數據統計學處理工具使用SPSS18.0軟件,其中(±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方式為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檢驗方式為x2檢驗,P<0.05代表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統計,研究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7.2±1.5)d,對照組為(11.1±2.1)d;研究組平均住院費用為(4478.9±326.4)元,對照組為(6672.3±536.7)元;研究組患者術后焦慮評分為(30.2±2.5)分,對照組為(41.4±3.3)分;研究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5%(1/40),對照組為12.5%(5/40)。以上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5.3±2.3)分、(79.6±4.2)分,兩組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疾病可通過手術治愈。以往傳統開放性手術方式手術切口大,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恢復慢,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其臨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很多傳統外科手術形式均已被腹腔鏡手術形式取代,從而使患者手術更加安全,術后能夠更快恢復。但是由于患者對腹腔鏡手術的了解認識不足,仍然會存在較多顧慮,這就需要在術前護理人員與患者能夠進行充分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從而提升患者手術配合依從性。本研究通過對腹腔鏡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護理,結果顯示,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明顯減少,且術后焦慮情緒顯著改善,并發癥也得到有效預防控制。經過進行滿意度調查,患者對于手術室護理路徑護理模式的評價顯著高于常規護理模式。由此可見,在腹腔鏡手術護理中開展手術室護理路徑的效果較好,對于手術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以促使患者及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