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金翠
中美經貿磋商一波三折,每一次變化都牽動著全球的目光。而在中美問題專家眼中,經貿只是兩國關系中的一部分,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競爭加劇的原因以及美國現政府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更值得反思。方大為(Da?vidJ.Firestein如圖)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中國公共政策中心創始執行主任、布什美中關系基金會總裁,他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國土地,后曾專門到中國研究黃河,并在美國駐華大使館任過職。近日,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目前的對華貿易政策大多缺乏內在邏輯,他相信,不管特朗普能否連任,2020年貿易戰都將結束。
美國正從多個可衡量的方面感受到失敗
環球時報:不久前中美雙方才恢復貿易談判,但本月初美國突然宣布將對剩余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后又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會擴大為貨幣戰嗎?
方大為:特朗普總統似乎是在假設他可以通過向中國施加一定程度的壓力,來迫使中國的行為發生重大改變,使中國在談判桌上處于弱勢地位,以及給自己參加2020年大選加分。但根據我的判斷,這些假設都是錯誤的。特朗普的做法顯然無法實現其既定目標。
美國政府目前的對華貿易政策大多沒有內在經濟邏輯。美國民主和共和兩黨的經濟學家都同意這一點。美國當前的對華貿易政策純粹建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考量之上,缺陷很明顯。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在過去18個月里,美國的政策和立場經常變來變去,飄忽不定。特朗普的看法和政策常常在一周甚至一天內發生變化。
我不認為貿易戰或關稅戰正在變成貨幣戰。值得我們更加重視的是,貿易戰本身反映了一些華盛頓精英深層次和意識形態上的擔憂,即擔心美國相比中國競爭力在下降。貿易戰并不是中美關系的根本問題,而是一個更大擔憂出現的征兆。
環球時報:美國領導人常將美國描述成最終會贏得貿易戰的一方。美國真的正在從貿易戰中獲益么?您怎么看貿易戰對美國和美國人民的影響?
方大為: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正在多個可衡量的方面給美國帶來失敗。在特朗普任職總統期間,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升至歷史新高,美國整體外貿逆差達到美國建國243年來的最高點,美國股市走軟,美國人實際上正在交更多的稅。據估計,特朗普發起的對華關稅戰已經讓美國家庭每年的平均開支比2017年增加了800美元。成本增加,中國需求減少,美國企業、工人、農民都已經開始感受它們帶來的更多的痛。
美中都不是貿易戰贏家。從我前面所說可以很明顯看出美國正在輸掉貿易戰。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無知顯而易見。事實上,特朗普對中國說的是:“我將對自己的人民征稅,阻礙經濟增長,破壞股市,放棄數十億美元的財富,直到你按我說的做。”
這不是一個成功的策略。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商界絕大多數人都反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很多美國專家認為,美中貿易關系確實存在嚴重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貿易關系整體上不均衡,更有利于中國。但很少有美國人認同特朗普總統為解決這些問題而開出的處方。
“關稅總統”還是連任總統,只能選其一
環球時報:2020年大選將對貿易戰以及中美關系產生何種影響?
方大為:我想談兩點。第一,特朗普面臨一個戰略選擇,他可以做“關稅總統”,也可以做一個連任的總統,但他不能兩者兼得。如果他繼續當前的政策道路,會失去一些支持,而這些失去的選票,比如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密歇根州這些地方,將使他輸掉選舉。為了贏得連任,特朗普必須結束貿易戰,而且必須在2020年夏天之前結束。
第二,我想說,跟以往大選會刺激美國對華政治話語不同,2020年大選可能會對美國對華政治話語起緩和作用。至少迄今為止,中國還不是大選的主要因素。特朗普政府把中國看作敵人,把關稅當作對美中貿易關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的補救措施,但很少有民主黨人透過特朗普政府的棱鏡看中國,并認同這些做法。
2020年大選會迫使特朗普調整他“傷害美國優先”的對華貿易政策。否則,民主黨會輕松地從諸如親商業辯論中獲得政治加分——如果他們足夠聰明地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基于這些以及其他原因,跟過去幾年的動態相比,2020年大選可能會使美國的對華話語變得溫和、緩和。
環球時報: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認為,美國對華強硬立場和中美貿易問題已引起公眾對進入“第二次冷戰”初級階段的警覺,新冷戰是否已隱約出現?
方大為:很多評論家在描述美中目前的關系和動態時用“冷戰”作比,這并不奇怪。目前的美中雙邊關系動態中存在一些冷戰元素,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華零和心態,中國被認為也持類似立場。但大多數定義美蘇冷戰的特征在美中關系中都沒有。
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一,缺乏相當程度的整體軍事敵意和力量大致均衡的兩個軍事聯盟;二,美中兩個經濟體相互高度交織,即使貿易戰已持續18個月;三,在近兩年美國媒體和政治精英一直把中國塑造為敵人的情況下,美國對華輿論仍比20世紀80年代未之前對蘇聯的輿論要好得多。
美中在很多方面進行著激烈競爭,盡管這是個充滿挑戰的時刻,但這不是一場冷戰,也不會變成冷戰。
“修昔底德陷阱”已過時,只剩下純粹的學術討論
環球時報:為什么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如此焦慮?“修昔底德陷阱”真的避不開?
方大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主要擔憂是:在一些美國人看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并且可能有意圖(從美國一些人的視角看)改變美國生活方式的國家。這個星球上沒有其他國家擁有這種能力。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認識到中國能力和不相信中國意圖的美國人,會對中國的持續發展和崛起感到恐慌。
在我看來,美中不會注定成為朋友或敵人。兩國關系取決于我們對對方的假設和我們的選擇。如果美國將中國視為敵人,或者更糟糕地主動把中國變成了敵人,這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大和最悲慘的戰略錯誤之一。
美中兩國現在以及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一直會是強勁的競爭對手。但就像我一直以來公開說的,美中不是敵人。我希望雙方的領導層明白這一點,并采取相應行動。至于“修昔底德陷阱”一說,由于核武器的出現和核威懾原則,自1945年以來沒有記錄在案的相關案例。當今世界,可以被描述為守成或者崛起大國的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因此,核武器已經使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過時,變成了純粹的學術討論。
環球時報:有人說美國的“紅色恐慌”正在重現,您的看法是什么?
方大為:我不認為“紅色恐慌”或“麥卡錫主義2.0”正在重塑美國,但這種心態正在以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美國人震驚和擔憂的方式,使美國放棄有限政府原則、市場經濟、全球化甚至比較優勢概念。
特朗普政府及其意識形態盟友正在呼吁對人文交流、學術交流加強控制,這與現代美國所有過去的實踐相背離。不論這屆政府任期多長,如果這種趨勢在特朗普政府之后仍然存在,那么就有可能重塑美國,但現在還沒有。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和經濟政策給美國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但不是不可逆轉的。
環球時報:一些美國鷹派主張將中國視為敵人,遏制中國發展,溫和理性的聲音能否幫助雙邊關系恢復健康發展?
方大為:當前在美國存在一場關于美中關系的戰爭。將中國看作美國的敵人并就這個話題塑造話語的人其實很少,但他們的聲音很大。而在“麥卡錫主義”氛圍下,溫和的聲音,比如支持對華接觸的力量中,愿意承擔風險公開叫板美國政府當前無知和自我毀滅的對華政策者相對較少,從而使得支持“中國是敵人”的人數看起來比實際多得多,而數量更多、更溫和地認為“我們需要與中國一起工作”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少得多。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國不是敵人,在評價美國對華態度時,這一點常常被忽略。在美國,沉默的大多數仍然把中國視為未來美國的重要利益相關者,是美國在一系列問題包括貿易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作為很重要的一部分選民,美國商界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正在危險地偏離正軌。由于特朗普政府適得其反和自我毀滅的政策帶來的損害愈發明顯,關于中國辯論的內容將會發生變化,溫和的聲音將占更大分量。
平息貿易戰的方式不是經濟的,而是政治的。我相信美國的政治進程將在2020年以某種方式促成解決方案。不管特朗普能否連任,2020年貿易戰將結束。隨著時間推移,美中雙邊關系將恢復到某種程度的正常狀態,不是出于任何一方的利他主義,而是出于必要性,或者說,是因為兩國人民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