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佳音
韓國的村莊田野迎來了中國客人,8月初,中國三星“分享村莊”村長韓國交流訪問活動將十位參與三星“分享村莊”產業扶貧項目的中國村長邀請至韓國,同韓方專家交流、分享鄉村脫貧智慧。在進入中國27年后,中國三星初心未改,始終感恩、感謝與中國共同發展成長的歲月,作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此次活動代表著中國三星在扶貧領域的最新理念與舉措。
中韓經驗互相交流
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南峪村的段春亭書記向中韓交流團講述了中國三星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打造的“分享村莊”產業扶貧示范項目——“麻麻花的山坡”脫貧案例。在緊鄰北京的拒馬河畔,南峪村在2014年底人均年收入還低于中國貧困線標準,長期的交通困難、耕地不足、產業缺失困擾村莊致富,然而短短四年后,南峪村2018年人均收入已達到7000多元,實現全村脫貧,是三星分享村莊項目為這里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段書記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16年項目落地后,南峪村瞄準北京市場,利用鄉村風情,將閑置舊房改造成精美民宿,引入專業運營機構管理,打造商業品牌“麻麻花的山坡”。中國三星圍繞客房服務、餐飲服務、接待禮儀等方面對當地村民進行了“管家培訓”,提升民宿服務檔次與質量,并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崗位。“發展不但是要解決財富增加,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分享好的居住環境、分享村莊資源、分享村莊發展機會、分享村莊發展成果以及分享村莊發展模式和經驗。”段書記介紹,南峪村采用組建經濟合作社,搭建村民共享的股份制合作社平臺,并引入精準扶貧機制嵌入股權設計,實現每年村莊收入50%用作村民分紅,項目實施三年來已實現戶均分紅4182元。
這次訪韓行程中,中國村長還集體作客被譽為韓國柿餅之鄉的尚州市九灣里村,女村長郭靈美向大家介紹,村子已依托集體種植特產,結合旅游和生產體驗以及線上宣傳,形成一條致富的完整鏈條。村莊55戶農家90%都從事柿子生產,每到收獲季節,村里的柿子被統一送去做成深加工產品,占據韓國市場相當大的份額。同時,村文化體驗活動也成為一大支柱產業,實現四季創收。村莊對資金實施科學分配管理,每年賺到的收益專門分出一部分用作投資。
分享農村復合產業的經驗
兩國農村產業的經驗分享引起中韓團員和專家的極大興趣,韓國六次產業專業顧問孫志成結合韓國農村經驗,向大家介紹了韓國的農村復合產業發展戰略。韓國農村也和中國農村一樣,在城市化和國家整體產業升級的時期面臨區域資本流出,人口老齡化,農村收入減少等問題。
孫志成分析稱,要想通過農村復合產業實現持續增收,關鍵在于由專業農民等農村地區居民主導,利用地區自然環境創造出的附加值與就業崗位,帶動農業以及農村地區發展形成資本,從而激活地區經濟。
在交流環節,共同的話題讓中韓村長和專家們打開了話匣子。韓國孫在根教授在聽完南峪村的案例后分析道,韓國的農村合作社已經有超過40年的歷史,一些依托產業或資源發展起來的村莊,后期往往會遭遇瓶頸,孫在根特別為在場的中國村長打起“預防針”:“在政府和外界的扶持停止后,村莊尋找自主發展的方向是個難題。因此村莊脫貧后,還繼續要打造品牌,要有自身獨特的地方。”
來自韓國的劉永倍村長則強調,村長對于鄉村的發展要有自己的理念,發展的目的應當更放在對村民幸福感的提升上,要讓村民切實分享到發展帶來的紅利。
做中國人民喜愛的企業,貢獻于中國社會的企業“這次中國三星組織的赴韓國交流與培訓對我啟發很大,韓國農村產業融合成功經驗非常值得借鑒。”段春亭書記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道,“我們下一步會借鑒韓國經驗細化分配機制,形成鄉村可持續產業。打造更有趣的活動,讓游客來了之后留得住,回去之后還想來。為迎接信息時代,全村產業將納入網絡體系。”
2014年中國三星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戰略,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三星分享村莊”產業扶貧項目。項目先后在陜西省富平縣薛鎮十二盤村、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南峪村投入3000萬元推動當地脫貧和發展。2018年,中國三星發布2018年至2020年扶貧新戰略,重點支持三區三州、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事業,并提出在三年內,投入1.5億元專項扶貧款,其中6000萬用于打造貴州雷山白巖村、四川鹽源樹子洼村等新的10個旅游示范村和農產品基地。此外,中國三星還在甘肅省臨夏自治州改擴建18所農村小學,以及在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三個自治州實施3000例先天性視障兒童免費復明手術,推動產業扶貧、助殘、扶智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進入中國市場27年以來,“做中國人民喜愛的企業,貢獻于中國社會的企業”這一企業宗旨不斷推動中國三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公益活動,已經成為中國三星整體戰略的重中之重。中國社科院CSR研究中心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8)》在公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排名中,中國三星榮膺外企第一,這是中國三星連續第六年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