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甜
[摘? ? 要] 《巴黎協定》確立了“國家自主貢獻+5年評審”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碳減排新模式。波蘭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協定》實施細則為2020年后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具體指引。本文闡釋了圍繞“國家自主貢獻”建立的減緩、適應、全球盤點和透明度的減排模式,并分析其存在的局限性。與此同時,2020年后全球環境治理機制也在發生改變。把握《協定》和實施細則制定前后對中國的影響,提出中國在《協定》背景下的低碳發展之策。
[關鍵詞] 巴黎協定;減排;INDCs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3. 070
[中圖分類號] D996.9?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13- 0170- 02
0? ? ? 引? ? 言
一把劍——達摩克利斯之劍高高地懸在人類的頭上,那令人提心吊膽的懸絲,就是環境。《巴黎協定》(以下簡稱:《協定》)的簽署,開啟了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局面,將升溫控制在2℃成為全球環境治理新的目標和挑戰。此外,剛剛落下帷幕的波蘭氣候變化大會為《協定》的實施做好準備,會議就如何履行協定具體內容做出全面平衡的一攬子計劃,就全面落實協定、提升全球氣候行動做出了詳細安排。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國,引發來自南北兩方的巨大壓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本文以《協定》實施細則的出臺為契機,探析《協定》背景下全球碳減排新機制。
1? ? ? 《巴黎協定》的減排模式以及局限性
1.1? ?《巴黎協定》的減排模式
《協定》制定了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之內,努力限制在1.5℃,到2080年實現凈零排放。其最大的亮點是將所有締約國都納入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確保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命運共同體。首先,各締約國在2020年前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到2050年乃至更長期間的低碳戰略。其次,締約國就其同意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簡稱:INDCs)定期在整體進度上進行促進性全球盤點。細則規定于2030年舉行第一次全球盤點,并且各個國家提供的INDCs主要為減緩行動信息,同時締約國有權提供適應、資金等信息。再次,締約國要定期提供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履行的進度追蹤信息,為全球盤點提供參考。最后,每個締約國定期依照透明的方式開展工作。細則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為發展中國家履行報告義務做出了靈活的區別安排。
1.2? ?《巴黎協定》的局限性
《協定》解決了部分氣候變化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有可能會出現搭便車或者倒車現象,從而引發更具有爭議的問題。《協定》是繼《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之后,第二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首先,《協定》若干條款具有約束力。此條款只是約定對各方自主貢獻進行審查,且審查只對發達國家具有約束力。其次,《協定》的大多數條款對大企業而非對小農有利。其提出的將退耕還林作為碳交易的核心,引起了世界各地很多農民和土著居民的反對,仍然傾向于維護大企業的利益。最后,發達國家資金援助發展中和最不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并沒有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籌集的資金絕大部分都是來自碳補償等市場資金,沒有公共資金的來源保障。
2? ? ? 《巴黎協定》全球環境治理機制的變化
2.1? ?氣候治理模式的變化
《議定書》對發達國家規定了自上而下的強制減排模式,在氣候變化領域主要體現為“下”遵守“上”設計的方案、路線,“下”多限于被動執行具體在氣候變化對應領域,“上”為締約國的行動、方案等。[1]《議定書》具有普遍的法律約束力和嚴格的遵約機制,但是美國從未批準,且加拿大于2011年宣布退出,實際上并未取得顯著的成效。在后京都時代下,這種自上而下的減排模式沒有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反而該種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
《協定》確立了INDCs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因此,各締約國依據自主貢獻的形式,自主制定減排計劃。INDCs構建了各國自主貢獻的新型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已經有188個締約國提交了INDCs,覆蓋了全球90%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外,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從而避免了某些發達國家利用INDCs逃避減排義務的可能性。
2.2? ?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變化
鑒于《公約》所涉的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特別是那些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協定》改變了之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重新劃分為發達國家、最不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三類,這意味著國際社會充分考慮了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主張。就減排而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被加重了減排責任。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所取得的發達國家的援助將逐步減少;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對那些最不發達國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總之,《巴黎協定》遵守了適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弱化了該原則的適用基礎。
3? ? ? 《巴黎協定》背景下碳減排新機制對中國的影響
3.1? ?《巴黎協定》制定前
在京都時代,中國屬于非附件一國家,不承擔量化的減排義務。一直到后京都時代,根據“巴厘行動計劃”,發展中國家應在可核實的資金、技術與能力建設支持下采取適當的減緩行動。因此,中國在2009年以前把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此后,中國于2010年正式向秘書處提交了2020年行動目標。在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中,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像京都時代那樣置身事外,而應該積極參與其中,承擔減排義務。中國政府于2015年向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的INDCs文件,確立了中國的CO2排放量在2030年達到峰值,以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標。
3.2? ?《巴黎協定》制定后
國際社會體系的無序性和無政府狀態以及各國之間的利益博弈促使各個主權國家之間開展相互合作,因此,《協定》的達成,主要是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大國的合作和相互妥協行為,否則,巴黎氣候大會也不會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中國在與國外舉行的氣候會議上,重申落實《巴黎協定》的堅定承諾,發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積極信號。此外,在2018年底舉行的波蘭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就涉及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貢獻中國方案和智慧,為細則的順利達成做出了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
4? ? ? 《巴黎協定》背景下中國碳減排機制的完善路徑
4.1? ?完善INDCs減排目標,確定立法方向
INDCs是華沙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的減排承諾。就INDCs來說,還有繼續完善的空間。一方面,中國INDCs應增加溫室氣體減排的類型。中國INDCs確立的減排承諾對象為CO2,不包括二氧化硫等其他的溫室氣體。其他國家的INDCs大部分都將溫室氣體擴展至CO2、甲烷和氧化亞氮等六類溫室氣體。全球僅中國的INDCs限于CO2,并不是中國對其關注度不夠。另一方面,中國的INDCs應充分闡述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實現的難度。
4.2? ?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立法,夯實市場化的減排機制
碳排放權交易是控制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市場化的減排措施。目前正處于《議定書》到《協定》的過渡期,碳排放交易機制仍然是碳減排機制中的核心機制。一方面,《協定》并沒有禁止市場化的減排手段,只是規定締約方可以采取符合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的路徑實現減排承諾;另一方面,中國2017年底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全面啟動,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等八大重點行業,超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但是目前碳排放交易頂層設計懸而未決,因此,首先,盡快出臺碳排放交易法律法規,明確交易的原則和具體的規制設計;其次,對碳交易及其衍生的碳金融、碳期貨等建立完備的管理和監測制度;最后,由市場主導碳交易價格,促進企業主體自發自主減排。
4.3? ?強化國際和國內立法的銜接,推進《協定》的全面落實
國際和國內立法的有效銜接是落實《協定》和實施細則的必要條件。第一,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中國現在仍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的援助,但是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也需要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與極不發達國家進行援助,以實現環保資金和技術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第二,對傳統的環境與能源立法予以完善,保障外商投資經營的權利,用環保手段加強《對外貿易法》的實施,完善林業碳匯、陸地碳貯存和吸收碳匯機制。第三,將新環保法中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通過制定高位階的行政法規予以細化,提高法律權威和約束力。
4.4? ?優化能源結構,實現國家自主貢獻承諾目標
近十多年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原因在于:其一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其二是化石能源碳排放的低成本。《協定》的簽署為我國綠色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機遇,可以倒逼我國國內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促進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在我國“富煤缺油少氣”能源稟賦的約束下,須從能源消費和供給入手。其一是充分利用石油輸出組織、美國頁巖革命作用大降促使國際油價陷入低迷之機,與中東地區簽訂長期的供貨合同;其二是通過技術和體制創新,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強“互聯網+”智慧能源體系建設,建成低碳現代能源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秦天寶.論《巴黎協定》中“自下而上”機制及啟示[J].國際法研究,2016(3):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