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婷 吳軼涵 沈力 黃娟
摘 要: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帶,2012年-2016年其平均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45.49%,可見其對我國出口貿易和經濟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對長江經濟帶的出口貿易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和企業兩個角度對長江經濟帶的出口貿易結構優化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出口貿易方式;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不斷深入,我國出口貿易總體狀況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帶,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將我國東、中、西三大地段連接起來,并且也為亞非歐大陸架起了一座橋梁,為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選取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對其出口貿易結構進行了全面分析,并結合現狀提出對策建議,為長江經濟帶乃至我國其他地區出口貿易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參考依據。
一、長江經濟帶出口貿易結構特征
長江經濟帶是指沿江四周的經濟圈。長江經濟帶主要包括三塊區域,在我國東部是長三角地區,主要的城市有杭州、上海和江蘇;在我國中部主要有四個省市,即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形成了中游地區經濟圈,在西部是成渝地區經濟圈,主要的省市有四川、重慶、貴州和云南。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總體面積大約為205萬平方千米,人口密集,且其生產總值也不容小覷,為全國生產總值的40%以上。作為跨越我國東中西的長江經濟帶,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等方面上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空間,逐漸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及國內經濟建設的重要區域。
1.長江經濟帶出口貿易總體的情況
從出口貿易額來看,從2012年到2016年,長三角地區的貨物出口總額遠大于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就2016年而言,長三角地區的出口額為77,026,897.10萬美元,約為成渝地區的9.08倍、長江中游地區的7.55倍。從出口增長速度來看,通過計算得出,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平均每年的生產在增長率分別為1.38%、21.60%、-7.79%。可見,長江中游地區的出口貿易的發展潛力還是巨大。從整體上看,長江經濟帶的三塊地區從2012年到2016年的出口額變化趨于平緩,2014年之前為呈逐漸上升的趨勢,2014年之后在逐年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宏觀市場經濟不景氣,國際貿易環境嚴峻等大環境問題。
2.長江經濟帶出口商品結構特征
經濟帶中三角地區的工業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2012年到2016年平均占比為96.74%。而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占比分別為各自出口總額的93.86%和91.70%。從整體看來,長江經濟帶出口有形商品的主導地位非工業制成品莫屬。相對而言,初級產品的占比較小。
在出口產品種類方面,長三角地區出口額占比最大的是機電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和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機電產品的占比自2012年到2016年整體在緩慢上升。2016年長三角地區機電產品的出口額為232,617,546.86萬美元,占比從2012年的40.80%增長到2016年的41.61%,可見,長三角地區出口產品是以工業產品為主體,機電產品為主導的出口模式。長江中游地區機械及運輸設備增長迅速,從2012年僅有28.21%,五年間增長到41.81%。可見長江中游地區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加工生產研發產業逐漸變得完善。成渝地區同樣是工業制成品占了大半江山,和長三角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一致的是,成渝地區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從2012年的33.81%增長到2016年的42.75%,其增長比例是三個地區中最大的,可見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具有強大的成長能力。現狀是長江中游地區緊隨長三角的出口發展步伐,而成渝地區則緊跟長江中游地區的步伐的情況,形成東部帶動中、中部攜手西部的出口貿易商品格局。
3.長江經濟帶出口貿易方式結構特征
長三角地區的一般貿易出口額遠大于長江中游地區,而成渝地區的一般貿易出口額最小。2016年長三角地區的一般貿易方式下的出口額高達44,497,485.20萬美元,但長江中游地區僅為7,508,544.56萬美元,成渝地區更少。從整體的變化趨勢上看,長江經濟帶的三大板塊全部都是先緩慢上升再緩慢下降的變化趨勢。
長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出口額遠大于成渝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2016年長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出口額高達23,786,486.72萬美元,成渝地區為3,918,770.25萬美元,而長江中游地區僅為2,362,243.11萬美元。2012年到2016年長三角地區的一般貿易額平均年下降率為3.95%,長江中游地區的加工貿易出口額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68%,而成渝地區的增長速度相對有些緩慢,僅為1.33%。從加工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上看,長江中游地區的速度優于成渝地區,長三角地區再加工貿易額在年年下降。可見,長三角的加工貿易在逐漸轉向長江中游地區。
綜上所述,長三角的一般貿易和加工方式出口額都遠大于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且2012年到2016年間,長三角地區一般貿易呈先緩慢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且加工貿易則一直都在下降,而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的加工貿易整體上在逐年上升,可見,長三角的貿易結構在逐漸優化,而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的加工貿易開始興起。
4.長江經濟帶出口主體結構特征
出口貿易主體有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從 2012年到2016年,長三角地區私營企業的出口額從39.63%增長到49.84%,已然成為我國長三角地區出口貿易主體中的主力軍。長江中游地區私營企業的出口額46.68%增長到2016年的67.66%。而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則呈下降趨勢。成渝地區出口貿易主體結構三種不同性質的企業出口額占比的變化趨勢和長江中游地區非常相似。
在出口主體結構上,長三角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的地區都呈同一個趨勢,私營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占比年年上升,成為出口貿易的主力軍,而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占比卻在年年下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的私營企業的經濟正在逐步復蘇并走向主導位置。
5.長江經濟帶出口區域結構特征
2016年長三角地區出口國家和地區中,亞洲占比最大,為41.98%,其中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價值為5,643,926.85萬美元,出口到韓國的為3,073,757.94萬美元。在歐美洲國家中,對美國、德國的出口貿易較大,2016年分別為16,556,852.49萬美元和2,805,227.92萬美元。由此可見,與長三角地區的貿易對象大多為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2016年長三角地區對美國的出口額占長三角地區全年出口額的21.54%。因此,與美國維持較好的貿易合作關系將極大地有利于長三角地區的出口貿易。
長江中游地區的出口國家和地區中,亞洲占比最大,為53.74%,其次依次為美洲、歐洲、非洲,占比分別為23.53%、16.16%和4.54%。在亞洲國家中,尤其是韓國、日本、印度和馬來西亞的貿易額最大,2016年長三角地區出口到韓國的商品價值為396,122.72萬美元。在歐美洲國家中,對美國、德國的出口貿易較大,2016年分別為1,627,943.06萬美元和273,827.15萬美元。由此可見,與長江中游地區的貿易對象大多為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但與長三角地區相比,分析長江中游地區的出口地區,明顯可以發現與成渝地區的出口地區有向發展中國家轉變的趨勢。
成渝地區的出口國家和地區中,亞洲占比最大,然后是美洲、歐洲、非洲,他們的各自占比分別為45.93%、26.13%和20.64%。在亞洲國家中,尤其是越南、泰國、日本、馬來西亞的貿易額最大,2016年長三角地區出口到越南的商品價值為317,229.00萬美元,出口到泰國的商品價值為261,369.00萬美元。由此可見,與長三角和長江中游地區相比,成渝地區的出口貿易對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
因此,在出口區域的結構上,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出口地區基本是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但是從分區域來看,從長三角地區到長江中游地區再到成渝地區,其貿易對象在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尤其是泰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二、長江經濟帶區域出口貿易結構優化的對策
1.政府方面
(1)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計劃經濟時代留存下來的弊病會嚴重影響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以前是各自為政,各省市的政府之間缺乏溝通交流,故應建立一個長江經濟帶的政府交流圈,讓各個政府之間的信達到共享。就如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江蘇和浙江這三個省市,在浙江省有杭州、寧波、溫州這三個實力相當的城市,在江蘇,有南京、蘇州這兩個經濟發展相當的城市。現在中西部地區應該向長三角地區學習,可以建立“長江經濟帶對外貿易促進委員會”來協調在出口貿易過程中各省市產生的貿易摩擦和一些涉及法律需要調解的事項。能夠形成各個經濟圈內部的整體協調發展,各個經濟圈之間的相互合作大戰的趨勢。
(2)保護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
鄧小平曾經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在發展長江經濟帶的同時也要改善其環境。針對水污染,應該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相應的執法部門,不定期地對企業進行廢水廢氣的排放量是否達標的抽查。同時政府應該支持節能環保設備生產企業的發展,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錢去發展環保事業,同時出臺相應的稅收措施,降低購置環保設備的稅率,并且用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去促使企業去使用環保節能設備。
(3)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快出口效率
貿易便利化,簡而言之,就是通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完善信息共享的整體網絡設施,加快各地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頻率,保障信息的可靠獲取性,簡化通關報關等程序化的手續,加快出口進度。政府在這方面應該與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努力地建立友好合作的長期互惠關系。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我國的出口貿易,還能獲取對方國家的稅收優惠,為我國的進口和人民的利益獲取更多的好處。
2.企業方面
(1)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
根據前面的分析得出,在出口商品上,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其中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逐年增加。但是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的產品中主要是靠簡單的勞動力進行組裝或者生產。在此時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若想要在這弱肉強食的國際貿易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必然要增加自身產品的附加值,才能在市場強有力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因此企業要搶占優秀的技術人才,加大研發的投入,重視本企業的技術發展,加快國外優秀精密技術的進口。
(2)優化出口貿易的主體結構,加強貿易人才的培養
長江經濟帶出口貿易的主體主要是私營企業為主,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次之。但是在外貿發展的過程中,跨國企業更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私營企業作為出口企業中最活躍的存在,也應該向跨國企業發展,在國際上形成我國獨有的私營企業外貿交流網絡體系。同時作為私營企業,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很容易被貿易對方國的政治政策所影響,單打獨斗的力量畢竟有限,聯合的統一戰線能讓我國的出口貿易有更加光明的明天。
(3)促進出口貿易區域多元化分布
長江經濟帶的出口對象地區和國家基本都集中在發達國家,如亞洲的日韓,美洲的美國、歐洲的德國和荷蘭。長江經濟帶的出口貿易僅僅依賴于這些少數發達國家,也許小小的貿易摩擦就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造成巨大的影響。相較而言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的出口國中,發展中國家的比例在上升,具有較大優勢。因此,位于長江經濟帶的企業應該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的情況生產不同的產品,更加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平衡市場結構,綜合降低出口外貿的風險,保證出口貿易的平穩性。
參考文獻:
[1]Dowling M,Ray D.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sia::historical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0,11(3):301-318.
[2]Benedictis L D,Tajoli L.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imilarity in trade structures[J].Empirica,2007,34(2):117-137.
[3]Francois J,Reinert K A.The Role of Services in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Stylized Facts from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Cepr Discussion Papers,1995,2(1).
[4]魯曉東,李榮林.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比較優勢及其穩定性檢驗[J].世界經濟,2007(10):39-48.
[5]魏浩,毛日昇,張二震.中國制成品出口比較優勢及貿易結構分析[J].世界經濟,2005(2):21-33.
[6]余道先,劉海云.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與貿易競爭力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2):49-55.
[7]李懷政.中國服務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12):17-20.
作者簡介:徐子婷,(1998.09- ),女,漢族,黑龍江省伊春市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長江經濟帶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