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危害因素及對策措施。方法 通過對醫務人員工作環境中各類職業健康危害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對策措施。結果 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各種應對措施,可以預防和減少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危害。結論 提出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對于預防和減少醫務人員職業危害,提高醫療質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職業健康;危害分析;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a)-0092-02
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醫務人員,在醫療操作、醫療診查工作過程中要面對各種疾病的患者接觸感染性疾病,各種化傷因子及有放射性的醫療設備,可能會由于防護全或設備缺陷等原因受到生物、化學、以及銳器、射線等物理有害因素侵害。同時在職業過程中,還會因執法責任、醫患矛盾等經常保持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醫務工作人員擔負著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醫療工作環境的安全性,醫務人員職業健康防護的安全到位,對于醫院開展醫療質量、醫療安全工作,保護患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改善生命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安全情況調查
根據2018年4—11月對國內10 560名醫務工作人員現場問卷調查得出,醫務人員損傷性疾病發病率占16.53%,其中針刺傷49.4%,口腔潰瘍38.4%,月經異常29.7%,切割傷28.5%,碰撞傷28.5%,扭傷20.5%,皮膚皸裂18.4%,過敏性炎16.8%,皮疹15.7%,摔傷14.3%。與工作相關性疾病患病率為6.06%,其中慢性咽炎25.7%,慢性鼻炎25.7%,神經衰弱22.1%,腰頸椎病20.9%,胃潰瘍14.3%,下肢靜脈曲張11.4,抑郁癥7.5%等[1]。
2? 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根據國家對職業健康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工作實際,將醫療衛生行業醫務人員職業危害因素歸納為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心理社會性4個方面致害因素。
2.1? 生物性致害因素
生物性致害因素主要有,致病細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傳染病媒介物;致害動物等有害因素。醫務人員在為病人檢查、治療、護理過程中可能導致的生物性致害因素主要有感染傳染病的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2]。
2.2? 物理性致害因素
物理性致害因素主要有,噪聲危害、高溫灼傷、電傷、電擊危害、輻射危害、針刺傷害等。醫院有多種用于診斷和治療的放射性診療裝置及物品,放射物輻射傷害是醫務人員最嚴重的職業危因素之一。醫院使用超聲波和激光,有時會因為操作不規范或者設備缺陷等因素對醫務人員造成傷害。針刺損傷是最常見的職業傷害事故,在醫務人員進行注射、抽血、靜脈穿刺或拔除、銳器處理、外科手術縫合、廢棄物處理等過程中,其危害性不僅是針刺損傷本身,更加嚴重的是通過病原體血液感染肝炎、艾滋病病毒。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報道,每年至少發生100萬次意外針刺傷,有超過2/3的醫務人員在一年內至少受過一次針刺傷,有100~200名醫務人員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我國醫務人員針刺傷的發生情況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根據1 075名臨床護士抽樣問卷調查統計,共發生器針刺事件3 780次,有866人發生過針刺傷害,發生率80.6%,人均被刺傷率3.5次/人。被刺傷的866人中有645人被污染過的針頭刺傷,被污染刺傷率為74.5%[3]。
2.3? 化學性致害因素
化學性致害因素主要是有毒品、腐蝕品通過呼吸道、皮膚急性或長期慢吸入、接觸等造成中毒危害、腐蝕性危害[4]。醫務人員工作中要接觸各類消毒滅菌劑、麻醉劑、抗腫瘤藥物等多種化學物質,可能因為藥物劑量過大或濃度過高,用藥次數過多,操作失誤或者配合不當,使用不規范等原因引起化學性損傷,導致化學物質腐蝕和化學物質急性和慢性中毒。例如,甲醛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急性大劑量接觸可致肺水腫,是護士職業性皮炎、哮喘最常見的原因;抗癌藥物可能對醫務人員造成毒性反應和遺傳損傷。接觸麻醉劑的醫護人員,可能導致不良妊娠、肝病、腎病的發生率較高。
2.4? 心理社會性影響因素
心理社會性因素是長期過度工作緊張,工作強度大,執業圧力,醫患糾紛導致焦慮、急躁、抑郁、睡眠障礙等心理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對醫務人員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綜合醫院8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72%的人有疲乏感,48.6%的醫護人員產生職業倦怠,40%的人情緒不穩定,27.74%的人存在焦慮、急躁、抑郁等心理問題;16%的人因得了身心疾病而離職;12%的醫生曾經患過抑郁癥。據艾瑞咨詢與醫聯平臺聯合調研2017年《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發布,中國醫生工作強度大,沒有節假日的概念,77%的醫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過50 h,24.6%的醫生工作時長曾超過80 h。近8成醫生睡眠質量差,多被熬夜、失眠等問題困擾。同時,在調查的1 042名醫生中,有10.7%的醫生睡眠時間不足5 h,其原因多來自頻繁的夜班工作。97%的醫生心理壓力大,最主要的壓力來自醫患關系和工作時長,29.9%的醫生所處醫院常發生醫鬧事件。
3? 加強醫務人員的安全防護措施
3.1? 強化制度管理,普及職業防護教育
為進一步預防、控制和消除醫療衛生職業危害,醫療衛生機構要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方針,分類管理,綜合治理。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對職業安全防護開展定期檢查[5]。組織開展職業防護技術專業培訓和技能比賽,普及職業防護知識。建立健全醫務人員職業健康檔案,定期組織體檢。定期對職業危害場所開展檢測,組織開展職業危害應急救援演練,普及應急知識。要落實教育、培訓經費和職業防護費用,確保職業安全防護工作的有效實施,保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權益。
3.2? 加強職業健康安全防護,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醫療機構要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危害的個體安全防護和設備防護,做好職業健康危害的應急救援工作。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自我防護意識,通過規范操作教育培訓,進行疫苗接種,放射安全防護,物理隔離等措施,不斷降低和減少醫務人員在工作環境中可能受到的各類危害。醫療機構有條件的應當建立安全保衛隊伍,配合公安機關設立內部警備室,安裝符合標準要求的監控設備,開展必要的安全檢查工作,確保患者與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根據醫務人員承擔的醫療服務風險,購買醫療責任險,也是化解醫療風險,解決醫患糾紛的重要途徑。
3.3? 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推動改善工作值班條件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中國醫師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各級醫務人員是醫療改革和為醫療患者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主力軍,在全社會關愛醫務工作人員就是發展和保護醫療衛生事業,要在精神上鼓勵,工作上幫助;要在事業上支持,生活上保障。要努力改善醫務人員生活和工作條件,可以通過提高職工食堂餐飲質量,設置合理的工作崗位,調配合理的醫務人員工作量,改善工作、值班條件等措施確保實施。為保證醫務人員休息健康,一定要貫徹執行好休息休假制度,保障醫務人員休息休假時間,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3.4? 廣泛開展宣傳,提高全社會對醫務人員的職業認同感
健康是我們每個人對生活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廣大醫務人員就是健康中國戰略的主力軍。醫療衛生服務工作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醫療安全,維護社會和詣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社會要結合每年固定的“職業病防治法宣傳日”“國際護士節”“中國醫師節”等普法、宣傳活動,通過開展各種主題宣講、醫務人員先進典型事跡宣講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崇高職業精神,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對醫務人員的職業認同感。
醫療衛生職業防護工作,是通過改善醫務人員工作環境和值班條件,促進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要不斷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環境,強化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安全防護,進一步健全完善促進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的相關政策,通過營造尊重和愛護醫務人員的社會環境,促進醫患關系更加和諧,保障醫務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蔡文智.醫務人員職業傷害現狀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研究,2009.
[2]?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國衛疾控發〔2015〕92號).
[3]? 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42-445.
[4]?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13861-1992).
[5]? 職業病防治法.(201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修定).
(收稿日期:2019-01-29)
[作者簡介] 劉鶴玲(1976-),女,甘肅武威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職業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