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建模是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方法建構模型解決問題的素養。高考中對數學建模素養的考查主要體現在應用題的考查上。江蘇省高考數學試卷中,應用題屬于中等難度的試題,一般在第17、18題的位置上出現,是試卷中的關鍵題。江蘇省南通市2019年高三數學第一次調研測試的應用題源自生活實際,對數學建模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考生實際答題情況卻很不理想。筆者負責了本次調研測試題的命制和閱卷工作,結合這一經歷對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
2019年南通市高三數學第一次調研測試第18題如下:
如圖1,一藝術拱門由兩部分組成,下部為矩形ABCD,AB,AD的長分別為和4 m,上部是圓心為O的劣弧CD,
(1)求圖1中拱門最高點到地面的距離;

(圖 1)
(2)現欲以B點為支點將拱門放倒,放倒過程中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始終與地面垂直,如圖2、圖3、圖4所示。設BC與地面水平線l所成的角為θ。記拱門上的點到地面的最大距離為h,試用θ的函數表示h,并求出h的最大值。

(圖 4)
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常需要將物體旋轉傾倒。在旋轉的過程中,物體的最高點與地面的距離h會不斷地發生變化。那么這一變化過程能否用數學模型進行刻畫?如何用數學知識判斷這種旋轉在實際環境中是否能發生?這樣的想法,引發了本試題的編制。
某糧食食品有限公司,有高度為5a(a為正常數)的倉庫。倉庫內有如圖5所示的糧倉模型,該模型是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下半部是軸截面為矩形 ABCD 的圓柱,AB=2a,AD=4a,上半部是圓心角COD為120°的球的一部分。
(1)求該糧倉模型最高點到地面的距離(用常數a表示);
(2)由于該糧倉使用已久需要修理,問能否將該糧倉模型以點B為支點,按順時針方向在倉庫內按如圖所示的示意圖放倒。

(圖 5)
初稿試題與命題的初始想法是完全吻合的,但在語言表述上還存在歧義,不利于學生理解。同時,這道以立體幾何為背景的應用題建模要求非常高:解答試題需要經歷從立體到平面,準確描述從初始狀態到終止狀態的運動變化過程,找到不同變化階段的臨界狀態。本題如果讓學生進行課后探究,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素材。但作為一道大型調研測試題,對學生的建模要求則太高了。
能否適當降低要求,將初稿試題變成一道適合學情的考題?我們做了如下調整:(1)由于本題實際是轉化為平面問題來求解的,故我們舍棄了立體幾何的背景,直接從平面切入,力求讓思維過程適度簡化,降低難度;(2)我們通過4幅圖來刻畫運動變化過程,突出了中間過程的描述,這其實也是對學生解題的一種提示。
其實,在蘇教版高中數學教材必修4中,也有用三角函數刻畫相關旋轉變化的問題,題目如下:
矩形ABCD所在平面與地面垂直,A點在地面上,AB=a,BC=b,AB與地面成θ角(如圖6所示)。若記點C到地面的距離為h,試用θ的函數表示h,并求出h的最大值。

(圖 6)
與教材習題相比較,考題改變了研究對象的形狀,將矩形改變為一個組合圖形,但本質沒發生改變。
本題總分16分,調研人數為22253人,實際平均分為5.53分,可以說得分情況并不理想。
在閱卷過程中發現,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水平不同,展現出來的解法也不一樣。主要解法有如下三種。
水平1:抓住問題本質,運用三角函數的定義進行建模,彰顯了良好的數學建模素養,解答簡潔明快、運算便捷。

(圖 7)
明晰了上述模型本質,就可以以點B為坐標原點,直線l為軸,建立直角坐標系進行解題,具體過程略。
水平2:直奔研究目標,結合平面圖形特征求解,雖表述上未凸顯問題本質,但也彰顯了較高的學科素養。
解題思路:如圖8所示,過點D作DE⊥l,垂足為E,過點C分別作DE,l的垂線,垂足為G,F,在所構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數解題,具體過程略。

(圖 8)
水平3:根據以往對平面圖形問題的一般處理經驗來求解,添加較復雜的輔助線幫助求解。雖也能解決,但過程較為繁雜,需要非常扎實的數學基本功和解題意志力方能求解到底。其方法多樣,但過程繁雜,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
1.偽建模題訓練讓學生勞而無功。高考試題的命題者特別重視對數學建模素養的考查,他們會認真研制高質量的應用題;教學中,教師煞費苦心,花費大量精力用于應用題的教學;學習中,學生深入題海,耗費大量的時間用于解答各類應用題。但實際學習下來,卻給人以勞而無功的感覺,學生反倒越做越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平時的訓練題很多都是假應用題、偽建模題。這些題或是情境虛設,或是只需簡單處理無需建模,或是問題情境遠離學生實際,學生缺乏相關經驗無從建模。
2.忽略建模過程讓學生“望模卻步”。在教材習題、高考試題、各類大型調研測試中,也有很多優秀的應用題,這類試題源自現實世界,是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優質素材。但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常為了追求一定的數量,忽略了建模的過程,簡單呈現結果。這種忽視過程的教學,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體驗建模的過程,學生無法順利解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1.選好題,讓學生真正經歷建模的過程。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教師不僅要選好題,還要把探索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經歷真正的建模過程。上文的案例源自生活實際,教學時可結合對實際運動過程的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運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點P在劣弧CD上和點P在線段AD上,并能用數量關系去刻畫臨界狀態。在師生合作建模、解模的過程中,可采用的流程是:改編設問方式,創設建模機會;深刻理解情境,初定建模方案;多法解模驗模,探求最優解法;自我評估反思,積累活動經驗。
2.研透題,讓學生深刻理解模型的本質。通過做好題,經歷建模的過程研透題,讓學生比較各種解決方案背后的異同點。如本例的3種水平的解答,雖都能解決問題,但思維層次卻各不相同,只有第一種解答真正切入模型的本質。本案例解決以后,要讓學生回歸教材習題中的數學模型,使他們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即為教材數學模型的反復使用,本質上是用三角函數的定義去刻畫高度的變化。教學中只有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發揮案例的作用,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深入數學建模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