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伊嵐
摘要: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動蕩不安。在軍閥混戰(zhàn)和文化運動的大時代背景下,有很多小人物也因時代的變動而有其特點。《莎菲女士的日記》和《子夜》中塑造的莎菲女士和林佩珊這兩個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在時代變化下的彷徨和無力。以莎菲女士和林佩珊為代表的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在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具有脆弱性和不成熟性,就像玻璃一樣脆弱、容易被改變。同時,她們也由于受到了過好的保護,而顯得過分天真,舉止行為不成熟,沒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關鍵詞 革命 脆弱 悲劇 責任
玻璃島上的孩子都是玻璃做的,單純透明得一眼就可以看穿他們鮮紅的心臟,脆弱稚嫩的可以被輕易摧毀。就像莎菲女士,就像密斯林。
莎菲女士因為體弱,一直被困宥于一個小小的房間。煨三四次的牛奶、翻幾頁新報、獨自一人在火爐邊發(fā)呆,似乎就是她的全部了。她的生活看起來似乎單調(diào)而無趣。對于一個正值妙齡、渴望新鮮與刺激的少女來說,這樣的日子委實有些太過于平庸了。這大概是她不會把忠誠的葦?shù)墚斪魇撬撵`魂伴侶的原因吧。她太孤獨了,太寂寞了,外面熱鬧刺激的世界、那個報紙上展現(xiàn)出來的轟轟烈烈的叫囂著革命的世界與她都沒有關系。所以當凌吉士,這個在莎菲面前表現(xiàn)的自在大方的青年出現(xiàn)的時候,莎菲才會這樣的奮不顧身地愛上他。即使被背叛,即便這個青年即使辜負了她對愛情的期待,她也情不自禁。玻璃島上的這些女孩是透明的,在島上的她們沒有被大千世界熏染過,純粹的一眼就可以望穿。同時也因為經(jīng)歷太少,玻璃的外殼太脆弱,世界能夠輕易地為他們的生活添染上色彩,也輕易地就能打破她們?yōu)樽约簶嫿ǖ某潜ぃ阉齻儚娜怏w到靈魂打得支零破碎,莎菲女士們也就會難以避免的走上一條悲劇道路。
與莎菲女士相似的,《子夜》中的密斯林,林佩珊林小姐,卻像玻璃島上的另一種女孩。佩珊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抗日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那是一個軍閥割據(jù)、十分混亂的時代。因為是財力雄厚的吳公館太太的妹妹,她一直在上流社會成長,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了一些畸形的習慣。她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一樣,貪于享受、喜歡玩鬧卻不會承擔責任。她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吳公館為吳老太爺?shù)氖虑槊β档臅r候。“你怎么知道一定不中用?”穿著淡黃色衣服的她遲疑地問,緩緩的站了起來。這是她在書中的第一次露面,一個涉世不深的小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在單純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她,平時只知道參加宴會、彈彈鋼琴,最多和姐姐們搓個麻將,面對死亡這樣陰森恐怖的事情,大抵還是第一遭,因此她有點手足無措了。但是她畢竟還像是一個小孩子,范博文的一番話就能讓她從這陰沉的氣氛中跳脫出來,發(fā)出了這個肅穆的環(huán)境中第一聲“吃吃的的笑”。雖然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是一個人類無法抹殺的劣根,代表著冷漠,意味著無情,但是密斯林如此暢快的笑又恰好證明了她的心智還完全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和大人的一個很大不同,在于孩子不夠?qū)Wⅰ:笪闹械乃龑Υ橐鋈涡噪S便,在杜新籜和范博文之間搖擺不定也正好能夠說明他她心理的不成熟。
我一直以為,人有兩次成年,一次是生理上的成年,另一次是心理上的成年。包括莎菲女士和佩珊在內(nèi)的很多人,她們在生理上已經(jīng)成年了,按照法律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了,也有能力去處理應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事情了。但是由于他們受到了過好的保護,在這些人的成長路途上,他們失去了獨自去面對、去經(jīng)歷的寶貴經(jīng)驗,因此他們也就難以獲得寶貴的心理上成長的機會了,她們也就一直像一個玻璃島上的居民,脆弱而空洞。
伴隨著成長的是青春的陣痛,在青春期的孩子們一般都敏感多思、心里躁動,他們渴望著獲得些什么,有些想要親情或者愛情,有些想要一個優(yōu)秀的成績,當他們經(jīng)歷了失敗,體驗到了挫敗感,知道了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主動從自己構建的城堡中走出來的時候,他們才能夠獲得成長。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蛻變他們就一直像玻璃島上的居民們一樣,穿著一身冰冷的玻璃外殼,用脆弱的身軀抵抗外界的變動,結(jié)果不是透明的玻璃被染得漆黑就是被撞得粉碎。莎菲女士愛情的幻滅讓她脆弱的玻璃外殼被打碎,沒有長大的林佩珊被這個花花世界熏染得你早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
我不想用腐化的資產(chǎn)階級這樣嚴苛的詞來描述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我也不希望在需要大家挺直脊梁、頑強面對新鮮而富有挑戰(zhàn)的生活的時候有那么多沒有長大的孩子。長輩們是時候該放手了,玻璃島上的孩子也應該走出來了。出來前別忘了多看點書,別忘了看看別人的人生是怎樣的色彩!
參考文獻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J].小說月報,1982.
[2] 茅盾.子夜[M].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33.
[3] 楊予平.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的雙重壓制——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形象[J].參花(上),2014(12).
[4] 巫桂英.在新舊觀念碰撞下的都市女性們——淺析<子夜>中的女性形象[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