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新 卓清勇
為了能夠全面提升高寒山區范圍內糧食作物的生產種植能力,開始大力推進馬鈴薯間作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具體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地膜馬鈴薯間套種玉米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生產基地,期望能夠由此來切實保障區域范圍內糧食的生產種植安全,最終達成當地農業的發展及農民的增收目標。
一、地膜馬鈴薯套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優選品種
當前地膜覆蓋馬鈴薯間套種玉米是一種全新的糧食栽培模式,這一模式的運用可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使得相應的光熱能源運用越來越充分,最終切實提升區域范圍內的糧食種植經濟效益水平。在種植馬鈴薯方面進行品種選擇時,更多應選擇一些株型直立、整體矮壯的早熟或者中熟的脫毒馬鈴薯品種,像比較常用的早大白、克新1號、青薯9號、荷蘭15等。可見,整個過程對種薯的品種特征要求非常明顯。而玉米品種的選擇需充分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環境來進行選取,首先要求應對具備較強抗病能力、整體優質、高產及抗倒伏的中、晚熟雜交類品種。
2、強整土地,施足底肥
土地非常重要,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地膜馬鈴薯套種玉米栽培技術方面必須做好對土地的選擇與整理。一般要求所選土地的土層應具備深厚、土質應肥沃具備良好的通透性,且最好是具備耐旱耐澇、較為明顯的抗逆性,最好處于向陽期長的緩坡,排灌水情況良好等等。最早在播種前就需要做好土地整治工作,而當農作物最早收獲之后,擇婿及時的進行田間雜草的處理。并且還需充分結合深耕狀況來實施足量的基肥,一般所實施的基肥是以農家肥為主,需嚴格按照667m2的施工情況來控制施用量,一般4000kg左右。并且還需施加30kg的尿素、35kg的磷酸二銨以及25kg的硫酸鉀復合肥。同時為了預防地下潛伏的害蟲,需以畝為單位施用1.5kg的幸硫磷粉劑,在與濕土拌合后融入田地土壤當中。
3、種植帶型選取
地膜馬鈴薯間套種玉米栽培技術主要體現出一種雙行的種植模式,原理上也即是采用兩行地膜專門種植馬鈴薯,再兩行地膜專門套種玉米,通過這種方式不但提升了產量,最主要是有效解決了種植過程中玉米的遮光問題。在實際種植當中,要求植株間的株距需維持在30cm,且每幅寬120cm的范圍;其中,馬鈴薯間的株距需控制在20cm范圍,而馬鈴薯與玉米兩者的種植密度需控制在3700株/畝。一旦所選用的玉米高桿品種時,可直接運用兩行馬鈴薯和三行玉米的形式來進行套種,其中玉米種植的株距需控制在株距30cm;馬鈴薯種植的株距需控制在20cm。而馬鈴薯與玉米的株距則需控制在3cm,幅寬200cm,密度控制在3300株/畝。
二、地膜馬鈴薯套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內容
1、地膜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具體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內容:①播種處理,需要在進行種薯之前,將薯種平攤置于陽光下曬3-4天左右,整個曬種過程需要做好實時翻動操作,并且應將其中的爛薯、病薯等直接剔除。為有效控制種薯的休眠狀態,需采用赤霉素顏將篩選出的種薯浸泡5分鐘。然后將種薯進行切塊處理,具體要求種薯上應當保留1至2個芽孔,每一個切塊的薯塊的重量需控制在25-35g的范圍。在實施切塊操作時,要求刀具應當事先采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處理。切塊完成后晾曬催芽即可。②播種階段,是實現高產栽培的關鍵,要求結合氣溫變化來進行,在2月中旬--3月上旬,土層溫度達3-5攝氏度即可播種。播種完成后蓋上地膜,并用土壤進行密封。③田間管理階段,一般在馬鈴薯播種后35天左右需及時了解薯苗生長情況,及時破膜放苗。后續需做好追肥與澆水工作,塊莖膨大后需結合土壤情況做好澆水,以維持土壤濕度為主。在收獲期前1周即可停止澆水。最后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采取針對性藥物或生物防治。
2、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玉米播種,玉米通常在4月中上旬,在實際播種之前需選擇晴天進行連續曬種2-3天。為了能夠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增強種子的活力、維持種苗的整齊、強壯,可事先采用種子量的千分之一的粉銹寧來進行攪拌后直接播種即可。②做好田間管理,做好苗期管理很重要,具體去除一些小、弱、病及蟲苗,病將缺苗補齊。同時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不僅應在此基礎上施足基肥,還需追施氮肥和復合肥,結合澆水時追施30kg尿素和25kg復合肥。馬鈴薯收獲后續將土壤翻至玉米根部,以此加強玉米抗倒伏能力。③病蟲害防治,目前玉米病蟲害中,病害主要以玉米大小斑病、葉銹病為主,蟲害主要以蚜蟲、薊馬和玉米為主,在進行防治時,可采用農業防治或者藥物防治的方式,需注意科學用藥,收獲需控制好時間,一般9月中旬最佳。
總之,高山地區地膜馬鈴薯間套種玉米栽培技術主要是借助農作物高矮差異和不同生長周期進行科學搭配,以此來充分發揮出農作物互為調節的優勢,進而有效提升土地資源、光、熱等資源,實現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的攀升。這一種植方式直接成為糧食增產和增加農民受益的重要種植技術。
(作者單位:724400陜西省寧強縣高寨子街道辦事處;724405陜西省寧強縣巴山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