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亮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而玉米在農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推廣玉米種植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目前的玉米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迫切需要提升玉米種植技術水平。玉米的產量及品質與種植方法、灌溉條件及生長條件息息相關,有關部門應對玉米種植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努力找出適合玉米生長的技術和手段,并大力推廣,從而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及品質,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農戶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選種問題
大多數的農戶對種植地土壤的肥沃度不清楚,對種植地降雨量,無霜期和病蟲害情況均不了解,導致不能有針對性的,因地制宜的選擇玉米品種。另外許多農戶,在購買玉米品種時圖便宜,不到正規的種子市場購種,或者僅憑銷售商介紹選擇,玉米種子的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2、土肥水問題
目前玉米種植地土壤普遍存在耕層薄,通透性差等問題,主要是農戶對深耕深翻技術應用認識度不高,長期不深耕、深翻,由此導致土壤板結,對水分肥料的儲蓄力及土壤水肥調節力差,嚴重影響產量。雖然在玉米施肥上一直提倡“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但許多農戶還采用傳統的施肥模式,有機肥使用總量不足,化肥盲目施用,氮磷鉀比例不平衡,化肥利用率低。另外施肥方式不正確,施肥機具不配套,氮肥深施技術應用率不高。
3、田間管理技術問題
在田間管理方面,農民缺乏系統的農業生產知識培訓,玉米種子包衣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應用不及時,特別是病蟲害防治方法上,缺乏玉米病蟲害防重于治的意識與技術,病蟲害發生后,沒有充分掌握玉米地下害蟲的發生特點和生活習性,沒有科學依據的亂用藥,用藥不及時,既浪費資源,又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另外,對玉米生產的各個生育關鍵期處理不當,玉米需水、需肥的臨界期掌握不準確,嚴重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
二、玉米種植技術推廣的有效措施
1、加強品種選育與推廣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玉米的品質及產量與農戶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農業部門要加大對新品種選育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積極引導農戶科學選用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提高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應用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在新品種選育及推廣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環境,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等,指導農戶選擇在本地進行3年以上試驗示范的優良品種。了解品種的生育期、產量水平、抗病性、耐旱性、抗倒伏及適應性等,表現優良的品種可大力推廣。此外,根據市場需求對玉米品種的選育,如飼料或加工,高淀粉品種、高油品種和優質蛋白玉米品種等。通過對其銷售和市場價格的分析,選擇特定的玉米品種進行有效的推廣。
玉米的生長周期與土壤肥力狀況及熱量關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對玉米種植的土壤條件、肥力狀況、土壤中的濕度、溫度和酸堿度等進行分析,選擇玉米周期長、穩定性高,與以上條件相符的適合本地土壤環境生長的優良品種。
2、推廣玉米種植技術
選種及種子處理。優選粒大、飽滿度好、有光澤、粒色均勻一致,無霉變、無蟲蛀、發芽率高的種子。播前曬種、拌種。種子晾曬后,可快速吸收水分,具有發芽早及生長整齊的優點。采用質量分數為2%立克秀,按種子量的0.4%拌種,可預防地下蟲害發生。
選地及整地。玉米植株高大,根系發達,對土壤水分及營養需求量大。選擇適宜的種植地,并進行合理整地,能夠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保障玉米優質高產。要選擇地塊平整、土質深厚疏松、通透性好的地塊,并進行深松深耕,精細整地,使種植地細碎平整、土質松軟。
播種方式及密度。在地溫穩定通過7~8℃時搶墑播種。可采用機械壟上精量點播,壟距60~70cm,播深3~5cm,做到深淺、行距、覆土、鎮壓一致,防止漏播、重播。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提高玉米葉面積指數,還能增強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產量。株型繁茂品種,5000株/667m2,大穗型品種,4000株/667m2,高產田4200株/667m2。
施肥。大力推廣應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注意施足基肥、補充微肥、增施鉀肥、控施磷肥、穩施氮肥、廣施有機肥。播前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播種時施肥以化肥為主,注意進行分次追肥。
病蟲害防治。加強監測預警,綜合防治病蟲害,最大程度減輕危害損失。
通過生物預警等現代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信息發布方式,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實現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促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為了減少病蟲害的傳播,玉米收獲后應及時清理,及時進行土地耕作和輪作。
3、積極宣傳并加大新技術推廣的力度
加大宣傳,加強培訓。做好新技術的宣傳工作,使農民正確認識新技術,改變傳統觀念,逐步接受和應用新技術,更好地推廣玉米新技術。同時農業部門要定期舉辦培訓班,有針對性的對農民進行玉米種植新技術培訓,在必要的情況下,技術人員還可以下到田間地頭,現場對玉米種植技術進行講解,耐心與農戶溝通,積極引導,搞好技術服務,用心為農民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150040黑龍江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