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張紅

【摘 要】:目的分析針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的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科室收治56例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組,一般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行針刺夾脊穴治療,觀察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行針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率、疼痛指數、抑郁指數、疼痛緩解時間、不良反應出現率。結果觀察組治療效率比一般組高25.00%,VAS評分、HAMD評分比一般組低,疼痛緩解時間較短,對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結論針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的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關鍵詞】:針刺夾脊穴;刺絡拔罐;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94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在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患者抵抗力下降、感冒發燒時,病毒隨之增長繁殖,并可以沿著神經纖維移至皮膚,受侵的神經和皮膚均出現炎癥 [1]。該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有多種治療方法,本文旨在研究分析針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科室收治56例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男患14例,女患14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63歲,平均年齡(41.9±2.5)歲,發疹部位:頭頸部10例,胸腹部9例,下肢9例;一般組男患15例,女患13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2歲,平均年齡(41.6±2.4)歲,發疹部位:頭頸部11例,胸腹部9例,下肢8例,觀察組、一般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行針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患者取合適體位,局部消毒后針刺皮損區相應脊髓節段的夾脊穴,針尖向椎體方向斜刺,行平補平瀉手法,胸脅部穴位平刺,避免傷及內臟,然后取局部阿是穴,針刺時,從病變處向中心部位圍刺,行平補平瀉手法,并留針30min;拔罐放血操作:起針后每次選取皰疹及周圍3至5點,左手提捏皮膚,右手以一次性注射針頭快速多次點刺患處,然后加拔火罐,令每罐出血3至5ml,治療結束后使用消毒棉球擦凈局部皮膚;針刺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拔罐治療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兩種方法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一般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行針刺夾脊穴治療[2]。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率,治愈:疼痛感完全消失,有效:疼痛感明顯緩解;無效:疼痛感未緩解甚至加重;②疼痛指數,采用VAS(視覺模擬量表)評分;③抑郁指數,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④疼痛緩解時間;⑤不良反應出現率,指暈針、滯針、血腫、感染、燙傷[3]。
1.4 數據統計分析
使用Spss18.0對治療效率、不良反應出現率、疼痛指數、抑郁指數、疼痛緩解時間行統計學分析,治療效率、不良反應出現率行χ2檢驗,疼痛指數、抑郁指數、疼痛緩解時間行t檢驗。
2 實驗結果
2.1 治療效率對比
觀察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治療效率為96.43%,一般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治療效率為71.43%,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Ⅰ。
2.2 疼痛指數、抑郁指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指數、抑郁指數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指數、抑郁指數明顯低于一般組,P<0.05,見表Ⅱ。
2.3 疼痛緩解時間對比
觀察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緩解時間為(3.11±0.21)天,一般組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緩解時間為(4.86±0.62)天,P<0.05,t=14.14。
2.4 不良反應出現率對比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僅1例患者出現輕微暈針的情況。
3 討論
帶狀皰疹多發生在顏面部、腰腹及胸背,是一種簇集狀水泡并呈帶狀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灼燒刺痛感,皰疹消退后,還會有部分病毒潛藏在患者體內,導致侵犯部分發生強烈疼痛,臨床經驗顯示,帶狀皰疹消退后,受累皮膚可持續疼痛3個月以上,該疾病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還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患者出于對疾病的恐懼,可導致心情低落、心理負擔過重。中醫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針灸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現代研究認為針刺可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對炎癥的滲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還具有抗炎、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可激發機體內啡肽類物質的釋放,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而拔罐放血可排除瘀滯絡脈之毒,使絡脈暢通,促進機體恢復正常生理機能[4]。實驗結果表明,兩種方法配合治療,與單一治療方法相對比,治療效率提高25.00%,疼痛指數、抑郁指數降低,疼痛緩解時間縮短,且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劉敏娟,方偉.針刺加點刺拔罐配合激光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7):3001-3002.
劉軍.皮膚針叩刺加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2,1(2):11-12.
謝衡輝.針刺補瀉手法用于夾脊穴、阿是穴為主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3,32(1):23-27.
張廷明.針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的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