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慶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在農業方面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但是,隨著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城市化的進行,農業發展滯后,導致國內農產品量,難以滿足到國內消費的需要。提供穩定有保障的農業供給量,關乎于國計民生,也是一個國家實現自給自足,體現綜合國力的需要。玉米是傳統的農產品,對我國農業戰略發展和糧食安全極為重要,因此必須要維持玉米產量和質量,其中的關鍵,在于提升玉米栽培技術,提升玉米種植的效率和對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工作,降低玉米種植的風險。
根據氣候和土壤特點,玉米在我國適合進行大量種植,以提升我們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的人口眾多,對糧食需求大,而玉米的種植廣泛、產量豐富,對玉米的有效培育,是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玉米作為第一產業,容易被影響產量,因此,對如何進行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得到國家、務農人員的重視。
1、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①玉米栽培技術決定玉米的產量
第一產業受自然因素影響嚴重,同時被人為因素所制約,玉米的栽培技術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產量。以目前我國水稻培養為例,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栽培技術,將水稻的產量數十倍提升,不但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世界糧食供給同樣作出重大的貢獻。玉米栽培技術包括控制種植的密度、養分的補給和控制種植的時間等等,通過技術上的提升,可以提升玉米的生產效率,減少種植時間的浪費。同時,經過栽培技術的指導,能夠得知玉米所需的水分和補水時間,對玉米進行及時的補水能夠保證其正常生長,降低枯萎率。在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主要依賴科學的技術進行指導,對種植的方法、種植的機器和種植的環境,都對不同的農作物作有效的標準劃分,而在玉米栽培過程中,科學的玉米栽培技術同時十分重要。
②病蟲害防治是影響收成的重要難題
第一產業無可避免要面對病蟲害防治問題,病蟲害問題是導致農作損失的最大元兇。在進行玉米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有大小斑病,會導致玉米的發霉和枯死。而在蟲害方面,玉米作物經常受到鼠患困擾,同時對蝗蟲的預防也是不容忽視。現實中,由于玉米的種植深受病蟲害的影響,導致很多農民放棄種植甚至轉行。要保持玉米種植的效益,需要對種植者進行病蟲害預防的指導,提升種植者的信息和效益。
2、進行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中出現的問題
①缺乏集約化的生產種植
集約化生產是提升玉米種植效率的重要的手段,但是目前我國的玉米種植,以分散式為主,由不同農民進行管理,而且我們種植地域廣闊,難以對廣大的農民進行玉米專業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普及性指導。
②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需要高額費用
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需要投入大量高額的費用,而農民一般為社會弱勢群體,一方面短缺專業的理論知識導致缺乏對技術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知,另一方面資金緊張導致難以投入大量成本提升玉米栽培技術。
③缺乏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人才
雖然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科學化的農業人才短缺,農業的發展方式也比較傳統。例如對玉米的種植和病蟲防治工作,缺少有實操經驗和理論知識的人才,也缺乏對玉米種植機器的研發和新技術的研究。
④政府和社會缺少必要的重視程度
對提升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一項大型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的鼓動,農民的參與。但是由于政府對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缺乏必要的重視,引致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專業知識傳播受阻,農民得不到有效的指導。
3、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對策
①進行集約化生產提升效率
要有效提升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需要進行集約化的生產,只有進行大規模的集中種植,才能夠對玉米栽培技術進行有效的廣泛應用,降低普及的難度。同時玉米栽培技術體現在高科技器材的運用,在美國,農業種植流程中,從播種到收成,所有的環節都能夠在集約化過程中,通過機器來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的同時,增加了工作效率。
②以企業式經營統一管理。
企業化經營,能夠制定出統一的管理標準,加快政策審批和措施的施行,在病蟲害出現時可以及時防治。同時企業經營具有競爭性和利益驅動,可以以此來獲得對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重視,不斷提升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對玉米栽培進行統一管理和大量種植,高額技術費用和蟲害防治費用的分攤可以節省管理成本。
③政府投入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研發,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人才培養和新技術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時間、資金和管理投入,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例如袁隆平先生研究雜交水稻的時候,得到政府的幫助和扶持能夠有效減少研發阻力,提升研發的成功率。
④出現具體的技術指導,進行有效宣傳
政府需要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指導,并且安排技術人員下鄉進行指導性工作。同時對農村進行大量的宣傳,提高農民對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重視程度。
綜上所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不能夠依靠農民自主進行,政府的幫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保證有序正常施行,政府應該制定出合理的對策,讓農民受益。
(作者單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