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云
鵝瘟病是危害鵝養殖的主要疾病,該病具有規模性、常見性和多發性特征,該病還具有較強的流行性特征,可以引發急性的敗血癥,瘟病主要是由細小病毒引起的雛鵝的一種急性亞急性敗血癥,該病主要見于雛鵝1月齡以內,主要表現腸炎癥狀。該病在雛鵝階段的發病率為100%,死亡率達90%,通常在雛鵝出殼后的4至20天出現發病癥狀。小鵝瘟病對外界抵抗力強,通常成年后的鵝無癥狀,該病毒可以經過卵傳播方式傳遞。在集約飼養的環境中的該病傳播的速度更快。小鵝瘟病防治質量已經成為決定養鵝成敗的關鍵因素。當前小鵝瘟病防治體系建設還要進一步完善,應當加強小鵝瘟的認識,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種母鵝免疫
增抗小鵝瘟母源抗體的含量才能達到有效抗瘟前幾天的目標。小鵝瘟病毒是中合病源體的主要載體,當前種母鵝的免費主要由母鵝的源抗體經卵子方式傳遞給雛鵝,從達到新雛鵝自帶抵抗小鵝瘟病毒的能力,從而減少后期給藥注射抗病源體的能力,母鵝免疫的方式對雛鵝可以起到極強的保護作用。因此,我國當前普遍的推廣使用母鵝免疫的方法,母鵝免疫在我國已經取得了較高的成功率,經母鵝免疫方式康復的雛鵝可以有效提高抗體水平,并且保證抗體持續的時間更長,可以更好的達到減少小鵝瘟強毒感染概率的效果。種鵝免疫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適應感染周期內對雛鵝的影響,避免了自然感染小鵝瘟強毒的問題,同時避免了經卵垂直傳播造成的侵害。我國在推廣種鵝免疫法過程中積極了大量經驗,首先,根據地方小鵝瘟病的特征,積極培育和廣泛選擇抗病性好的免疫原、在保證免疫質量的同時還要不斷延長免疫期、并且加強疫苗的安全性實驗,從而培育出安全的疫苗。其次,還要充分的分析本地區小鵝瘟病的病流行性特征,以及存在的典型癥狀,在此基礎上依靠病毒分離情況來確定免疫方案,應當根據疫情綜合決定采取一次或二次加強免疫的方法,做到在有效的血清保護試驗基礎上來提高免疫水平,還要強化雛鵝發病期內的控制有效性,把母鵝免疫的方法放在較大的養鵝場,重點做好種母鵝免疫,做到既經濟又實惠的控制細小病源體感染雛鵝的目標。
二、雛鵝免疫
雛鵝通過注射小鵝瘟弱毒疫苗的方式可以得到免疫效果,應當對無母源抗體的雛鵝采用疫苗注射的方法。鴨胚弱毒疫苗或鵝胚弱毒疫苗是當前使用的主要疫苗手段。在注射疫苗時應當重點關注雛鵝母源抗體對疫苗造成的感染,防止雛鵝早期感染的癥狀,達到提高雛保護質量的效果。母源體的存在會對雛鵝產接種疫苗產生較大的影響,疫苗接種后應當采用科學的免疫應答保護。一般應答保護的時間為7天左右。加強種蛋及孵戶的消毒是防止疫苗注射后早期感染問題的重要手段。如果雛鵝免疫的關鍵在于防止出現早期發病的情況,防止人為感染因素造成的影響,應當采用嚴格的消毒與緊急注射抗小鵝瘟病血清的方法達到有效控制疫情的效果。在疫苗免疫期后還要采用科學的保護措施,達到有效注意疫病情況,提高疫病控制率目標。
三、抗血清及卵黃抗體的合理應用
當前治療小鵝瘟病的難度較大,抗小鵝瘟血清是治療小鵝瘟病主要方法,采用卵黃抗體可以達到較好的預防效果。了為降低小鵝瘟的危害,應當采用早期預防和治療方法,以便于取得明顯的治療效果,臨床治療時可以采用抗小鵝血清或卵黃抗體達到較好抗體效果,應當控制好用藥的用量,做好血清等的檢測工作,并且保證操作的安全性,新生雛鵝預防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射抗體的劑量應當為0.3~0.5毫升,對處出現臨床癥狀的雛鵝應當增加皮下注射量,通常控制在0.8~1.5毫升,對于大齡的雛鵝還要適當的增加注射劑量,還可以采用多次少量注射的方法,以便于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標。小鵝瘟病毒易滋生于污染的環境當中,因此還要配合清理環境,做到易感發病期內保護工作,并且控制好疫苗注射的時間間隔,以便獲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四、免疫監測
免疫監測有效預防小鵝瘟大規模爆發,提高該病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只有建立完善的小鵝瘟的監測機制,才能達到全面提高預防質量的目標。首先,應當建立完善的免疫監測體系,加大規模化養殖場的監測力度,形成全覆蓋的小鵝瘟病數據上報機制。其次,重點提高種鵝免疫水平,強調提高種鵝疫苗的接種率,在大的種鵝場全面提高種鵝的免疫抗體的質量水平。第三,進一步加大對大規模養鵝場母源抗體監測,重點分析是否存在母源抗體參差不齊的現象,并且及時的抽象和專門檢測是否存在無母源抗體雛鵝,如果存在無抗雛鵝應及時采取抗血清或卵黃抗體注射,防止出現雛鵝帶病現象。對小鵝瘟免疫不明種鵝的雛鵝還要加強抗體監測。進一步加強免疫檢測知識的宣傳,重視種鵝免疫監測,從而防制小鵝瘟病免疫檢測成本過高,盲目性較大,疫情控制不及時的問題,及時的撥付檢測費用,效果又不理想,還造成不應有的經濟損失。
五、小鵝瘟病的流行特點
小鵝瘟病是一種有較強流行性的疫病,該病與飼養方式和飼養條件有直接關系,該病的流行具有不明顯的周期性,主要表現為亞臨床或者處在潛伏感染的狀態當中。有時小鵝瘟病在某個地區間隔一至兩年流行,有時還可間隔三、五年流行一次。首先,該疫病的流行主要是因為雛鵝的抗病力下降造成的,當前該病的大規模流行情況不多見,多為分散流行,零散的養鵝戶多見該種疫病。隨著鵝養殖規模化加快,鵝種蛋和鵝雛的流動性逐步增大,使得該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由于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單位面積內承載的雛鵝數量的不斷增加,為小鵝瘟病的區域性流行創造了條件。其次,小鵝瘟病的混合感染的現象較多,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可以發現該病主要從初春時節發生,并且有逐月增多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種鵝免疫水平下降,隨著母源抗體肋條的降低雛鵝對小鵝瘟病毒的易感性增強;加強雛鵝飼養管理,防止鵝的流動性,可以有效的防止各種疫病因素造成的該病流行。第三,小鵝瘟病臨床癥狀還不斷的增加,由于母源抗體的特征不同,因此使得該病的臨床表現也有較大的差異。特別是在混合感染因素的影響下,小鵝瘟病的治愈率不高,有時不能達到理想的治愈效果。
(作者單位:151600黑龍江省青岡縣永豐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