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江
本文對宜機化改造擴展農機化作業、臨沭土地概況、宜機化改造在臨沭縣實施的基礎和必要性以及宜機化改造實施后對發展種植業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實施宜機化示范改造項目的政策背景和意義
1、政策背景。2018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意見中對持續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機作業便利程度上作了指導性意見。這對擴展丘陵山區的大中型農機作業提供了平臺,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手和動力,同時促進種植機構調整。
2、實施意義。通過宜機化改造將丘陵山區的地塊“小變大、彎變直、陡變平”,也就是利用歸納整理的方式將高洼不平、大小相間、分散零碎的地塊改造成適合大中型農業機械耕、種、管、收的標準化農田,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綜合利用率。
二、臨沭縣開展實施“宜機化”改造示范項目的可行性
1、該縣土地概貌適宜開展“宜機化”示范改造項目。該縣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洼”,縣域東部和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均于60-400米之間,全丘陵占比約72%,平原占約28%。全縣適合耕種面積87萬畝,丘陵地區可耕種面積達到50多萬畝。因此,在該縣實施宜機化土地改造項目,提供項目示范模式,找出改造標準規范、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有著天然的基礎。
2、該縣農機化發展適宜開展“宜機化”示范改造項目。2016年該縣實施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項目,在小麥、玉米、花生生產的“六大環節”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并在2016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境內56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具備提供各環節作業的機械和作業技術,高端、智能、復合型機械保有量逐年增加,但是“小、短、不平”的地塊,逐漸成為制約大型、復合型、智能型農業機械應用發展的瓶頸。因此,在該縣實施“宜機化”土地改造示范項目是與農機化水平發展相匹配的。
3、該縣傳統種植習慣適宜開展“宜機化”示范改造項目。當地丘陵地區傳統作物為紅薯、花生、小麥,土壤結構適宜、經濟效益較好,但是除小麥外,花生的收獲、紅薯的移栽和這三大作物的高效植保是用用工多、花費大的短板,通過宜機化改造,可以實現降本增效,農民認可度高,是看的見、當季見效的項目,示范項目的實施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三、臨沭縣開展實施“宜機化”改造示范項目后可產生的效益分析。
1、提高土地流轉積極性。該縣丘陵區的土地分散、地塊小,所有權人分散,出現“不愿種的無人包、愿意種的收益低”的“雞肋”現象,即使愿意承包的價格也偏低,一般在500元左右/畝,如果開展宜機化改造后形成30—50畝成方連片的地塊,流轉價格一般在800元左右/畝,出租土地的所有權戶收益增加300元/畝,同時參與承包土地的種植大戶可以充分使用農機、開展種植結構調整,降低作業成本、增加種植收入,提升土地的使用和產出率,雙方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2、促進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該縣目前有種植合作社230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50多個,成為承接農民進城打工后留下人力短缺的中堅力量,解決部分“誰來種地”的問題。但是不便于農機作業的問題也成了部分鎮街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制約因素,如:該縣玉山鎮目前有5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沒有一家成為市級示范社,發展明顯落后于同屬本地區的店頭鎮、臨沭街道、曹莊鎮,上述三鎮街土地基本無丘陵區。通過對比,不難看出,開展“宜機化”改造項目是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舉措,在機械機具配比投入、吸引參與流轉土地、參與規模化經營等方面具有極大的推動力。
3、利于發展現代農業生產。進行“宜機化”土地改造后,利于大、中型農業機械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促進農機和農藝的深度融合,該縣自2018年以來實施了“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縣的創建工作,“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發展離不開土地這一基礎自然條件,宜機化改造后,根據改造后的地塊可以進行林果、茶葉、花卉的種植,豐富基礎資源、豐富種植品種、豐富致富手段,如:玉山鎮的“七彩百合田園體”如果進行宜機化改造,可以通過“陡坡變緩”的方式進行機械化作業,百合種植投入人工成本節約80%以上,“鄉村振興、農機先行”理念才可以深入人心,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4、提高社會、生態效益。“宜機化”土地改造后,機械化作業提高效率。目前先進水平的動力與配套農機具比例為1:7,我國只有1:1.8,其中丘陵山區僅為1:1.3,造成了作業效率低、能耗大、投入多;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化推進過程,帶動其它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比如,玉山鎮可以擴大紅薯種植面積,大興鎮可以擴大茶葉種植面積,臨沭鎮可以擴大林果種植面積。利于丘陵山區農業發展走上持續發展的路子,改善農業生產和村居生活條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四、臨沭縣實施“宜機化”土地改造示范項目的建議
1、充分調研,精準選取示范點。宜機化改造項目在重慶市取得較好的效果,應該在考察學習重慶做法的前提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工作。該縣丘陵地塊集中在東、南部,要在適宜改造的地區開展調研,結合當地的種植傳統、農戶意愿、自然條件等因素選取宜機化改造示范區,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實策,把示范點的選取工作做好。
2、科學組織,發揮好示范效應。宜機化改造項目是政府投入的惠農政策,實施示范的目的就是通過項目的示范效應,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到改造中。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技術培訓、召開演示會、廣泛宣傳,把過程、效果展示給社會各界,取得良好示范效應。
3、總結示范項目成果,形成“宜機化”改造項目實施指導規范。項目施工過程中完善工作機制、推進標準化作業、強化質量控制、數據對比采集,總結一套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項目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作者單位:276700山東省臨沭縣青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